4月4日,微信面向公众账号发布公告,推出了新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在这一规范中,对利用其他账号、工具或第三方平台进行公众账号推广,强制或诱导用户分享等行为进行了大量限制规定。
随着这一规定在多家自媒体及媒体平台上的曝光,大量解读与争议也开始不断涌现。事后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 于9日发布长微博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表示“规范”中相关的规定主要是针对非法、虚假、恶意营销等信息的传播,以及违规刷粉、恶意互推等公众账号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而并非盛传的“封杀”类似行为。不过这也再一次让腾讯“限制公众账号”的举动回到了大众视线。
事实上,这并非腾讯第一次限制公众账号。早在2013年6月,腾讯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就曾公开表示过,微信公众平台不是营销工具,将执行“造精品化战略”,着力解决公众账号信息泛滥的问题。而后微信5.0版本上线,订阅号信息被折叠,服务号收取审核费,以及此次“规范”的制定实施,都是这一策略的延续与推广。
在此次更新的“规范”中,腾讯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基本原则归结为“建立良好的用户体验”与“值得信赖”。而这不仅是微信公众平台严格管理公共账号的原因,也是腾讯对于用户在自身价值体系中地位的维护。
创建超过十五年以来,腾讯这个以IM(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传奇,QQ超过8亿的用户量让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举足轻重的企业。而腾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的2010年,面对已经具有庞大用户数量的手机QQ,仍然决定开发一款新的即时通信应用——微信,与自己展开“左右互搏”,则是其重新审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开始。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网络生活整体向移动终端转移,无论是以触摸为主的交互方式还是小尺寸屏幕的展现形式都与PC端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微信完全基于移动端的“永远在线”设计理念,以手机通信录及熟人关系为基础的强关系社交,语音留言、LBS与移动推送机制等创新交互方式,都是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新增需求的设计,并最终使其借助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获得了爆发性增长,成为同样具有数亿活跃用户的“超级应用”。
作为移动端的“另一个QQ”,微信也在逐渐向平台化转变。然而不同于QQ在PC端曾经的一日千里,微信的平台化却一直走的小心翼翼。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屏幕较小,用户体验高度集中,移动端应用的任何商业化行为都极易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移动设备的应用安装卸载难度相对较低,在大量同质应用可选的情况下,用户忠诚度也明显不如PC。因此,对于用户体验的维护,就成为微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这也是此次微信几次三番限制公众账号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在设备与应用一起“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正在越来越快地到来。创办四年的IM应用Whatsapp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而Facebook自己的移动端桌面系统Facebook Home仅收获了可怜的安装量与大量的差评,让很多人认识到具备优秀的用户体验对于移动应用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对于移动应用来说,失去了用户,也就失去了构建在应用之上任何商业链条的价值。马化腾说过,“如果一款应用不能在5到10秒内吸引住用户,用户就很可能抛弃这个应用。” 而这就是腾讯对微信的不断调整中,一直将用户体验摆在最根本位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