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娃时代

2014-04-29 00:00:00袁家珣
财经文摘 2014年6期

依依,5岁半,北京青塔幼儿园班上的拔尖生,早在他还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就给他定了明确的目标:上西城区最好的初中。“数学加减乘除都会算,课外上思维训练班,小一的奥数题基本难不倒。英语学了一年半,自己看绘本,英语文章拿来就能读,能对话,复述英文句子。语文学完了拼音,识字量2000以上。”在教育论坛上,谢女士晒起自家牛娃成绩。

随着升学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国牛娃们似乎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化。

除了学业名列前茅之外,这些娃娃基本从小开始上思维训练课;英、语、数不在话下,最好琴棋书画都懂一些;各种杯赛奖项是最好的激励机制。

起跑线被无止境地提前了,不论怎么教改,重视教育的家庭永远都是全力以赴。打从幼儿园开始,拼爹(学区房、共建、跑关系)、拼娘(特长培训)、拼娃(占坑班、杯赛)仍是丛林生存法则。

“拼不了爹,拼娃”

5月初,京城的几所重点小学前,家长和孩子大排长龙,报名面试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免试、就近”对于中国虎爸虎妈们来说只是改变了游戏规则——皇城根下的名小,报考人数从六百多到上千不等,家长疾呼择校“暗战升级”。

裸考的信息传开不久,王女士开始四处报名,每天对孩子进行语文、数学的练习,或是根据网上试题模拟考。经过几番折腾,孩子最后终于上岸了,拿到了海淀区一所小学的通知;西城区的一所小学也有消息,但是要缴10万元的择校费。

小升初的选拔亦是各家牛娃较劲的重要阵地,随着多元化的入学渠道越来越窄,家长择校的竞争反而加码。而各所学校“小升初考试”打的名号也不尽相同,有叫“奖学金测试”,有叫“小升初面试”,有的甚至叫“小学教学研讨调查”等等。

九年制义务教育走了形,真正实现了“从娃娃抓起”。

“特殊”培训一时成了重中之重。由于一般教材里的基本数学运算很难把能力优秀的孩子筛选出来,奥数就作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参考依据,并且屡禁不止。培训机构多假借思维拓展之名,把适合和不适合的孩子都招进去,而在全民奥数的体系里,很难说有多少学生是出于兴趣使然。不仅如此,课外班强调大容量高强度的灌输,有家长反映,现在的奥数培训内容已经过头了,偏离了开拓思维的轨道,取而代之的是偏题、怪题。

占坑班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进入名校的一项法宝,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上金坑、银坑的组合——一旦某个坑没占住,就让下一个坑接上,如此博取被重点中学录取的概率。

在教育水平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家长对那不可预知的大派位并没有多大指望。另一方面,进入市重点,尤其是中学实验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名小,以北京为例,西城、海淀是公认的教育强区,据媒体曝露的统计数据,这些学区的前20%的小学占据了名牌中学实验班80%的生源。

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关键是六年后这些孩子能顺利升入顶尖大学。这一连串“必然”的因果关系成为时刻拧着劲儿地修枝剪叶乃至揠苗助长的原始动力。

“关系不硬,又想让小孩好,只能逼自己的小孩走这么一条路。”

优秀的代价

超前还是不超前,这常常是家长们面临的第一个选择题。

面对不断提高的择校门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以中国特色的虎妈教育培养拔尖。一位家长描述在辅导班陪课的经历时感慨道:“许多家长在后排挺直腰杆陪听、做笔记,下课讨论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孩子是爸爸妈妈都来,妈妈做笔记,爸爸查单词。我们顿时感到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有教育学者指出,虎妈多半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他们自认是教育的成功者,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执着。这些家长往往认为幼儿的智力大有潜力,不教可惜,或者唯恐孩子落后其他先跑起来的同学,因此,虎妈式教育成了天经地义的行为。

现代社会,打造牛娃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除了少数的天才儿童,牛娃的背后是严格的规划和对于勤能补拙的强调。每年上万元的课外培训费,以及双休日穿梭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参加一场接一场的竞赛、考试所费的精力......这些是基本的付出。

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成为优等生的真正代价往往难以量化。

“当孩子对问题还没完全理解的时候,别的同学却早早喊出了答案,当别人嘴里说出的名词都是自己从没有听说的,孩子很难不焦虑、不自卑。更要命的是,可能一些本在某一方面颇有天赋的孩子,在一次次这样的比较之后,就会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教师蒋芳说。

蒋芳的孩子成绩平平,个子不高,始终一张笑脸。但蒋芳感到很满意:“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知识上少些什么,什么时候补都可以;如果过度了,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