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的哈耶克

2014-04-29 00:00:00杨帅
财经文摘 2014年6期

1975年的夏天,撒切尔夫人到访英国保守党政策和议题研究部,聆听该部的一位演讲者介绍政策简报。当她听到对方主张避免极左或极右的“中间道路”才是最适合保守党的路线时,铁娘子打断了他。她从公文包里中拿出一本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举起展示给众人:“我们信这一套!”

几个月前,哈耶克刚刚与撒切尔夫人有过一次会面。一年之前,哈耶克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其传记作者艾伯斯坦的眼中,那简直是哈耶克“起死回生的一年”。

寂寞低潮

回头看,哈耶克可算是年少出名。

1931年起,他与梅纳德·凯恩斯在《经济学刊》《泰晤士报》等报刊上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他认为大萧条并非“有效需求不足”所致,同时应通过私人企业对于公共领域的投资来调整英国经济,而不是通过政府的公共建设计划。当时的凯恩斯已是声望甚高的学界翘楚,如此意外地积极回应一位青年学者,反而让世人对哈耶克另眼相待。

然而不久之后,凯恩斯决定休战,并向哈耶克解释自己将把观点写成一部完整的论著。1936年,不朽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凯恩斯革命”就此开始,一直盛行三十余年不衰。

经济大萧条直至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复兴,凯恩斯主义更是备受推崇。当时,几乎西方所有的思想家——包括熊彼特、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经济学家,包括维特根斯坦、罗素、萨特等哲学家,也包括爱因斯坦这样的充满社会关怀的科学界人士——都相信政府干预主义,乃至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那个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让国家迅速壮大,北欧的福利模式令人欣羡,英国、法国的国有化运动风生水起,欧洲各左派政党纷纷以高支持率上台……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写出了《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这部伟大著作,重述了从洛克、休谟、斯密、康德、孟德斯鸠、托克维尔、阿克顿到米塞斯这些西方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指出计划经济是一条非可行之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复旦经济学教授韦森讲述道,“当时哈耶克是那样孤寂,那样反潮流,但是他说,这是他的不可回避的责任!”

“通往地狱之路,常由善意铺设。”哈耶克在书中写道,“如果人类放弃自由主义的精神,想凭着良好的意愿,自以为是地去计划、设计社会,必将把人类引向深渊。”

他反对极权主义,也反对福利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也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树敌太多,难免将自己置于被疏离的学术异端之位。被一些著名学府拒聘之后,哈耶克不得不离开欧洲,远渡大西洋。但即便在较为自由包容的美国,他也只谋得一份不甚对口的职位——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

哈耶克仍旧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名声乍起

叔本华曾说,所有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沉潜数年之后,1974年,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是自从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经济学奖以来,第一位抱持自由市场主张的获奖者。甚至,由于哈耶克的观点在当时仍属离经叛道,诺奖委员会不愿意冒犯错的风险,于是将当年的奖项同时颁给了他和另外一位观点相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缪达尔。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哈耶克遇到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送上了自己《通往奴役之路》的俄译本。索尔仁尼琴看罢写信说道,几乎无法相信,一个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人,却能如此清晰地洞察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运作机制。

一年之后,撒切尔夫人见到了哈耶克。同年,时任美国加州州长的罗纳德·里根也表达了对哈耶克思想的推崇。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相继上台的两国领袖抛弃了二战之后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撤回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税率,对大多数国营事业实行私有化,带领各自国家逐步走出六七十年代西方滞胀的阴影。

另一边,从50年代起,前苏联和东欧诸国则不断派人撰文批判,清除哈耶克的“思想毒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不少年轻学者在批判哈耶克著作的过程中反而被深深地折服了,其中包括冷战后领导国家改革的俄罗斯总理盖达尔与捷克总理克劳斯。克劳斯曾回忆:“我25岁时正攻读经济学博士,读了哈耶克等人的著作。……到1968年,我领悟到了‘布拉格之春’虽然是政治上的自由派,但却有着根本错误的经济路线。”

1962年,《通向奴役之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商务印书馆以“内部读物”的名义印了3500册。跟当时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滕维藻、朱宗风两位翻译家在序言中说明“目的也是想供学术界了解和批评现代资产阶级反动经济理论时作为参考”。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西潮再度涌入,加之诺奖颁布,哈耶克才逐渐在中国受到追捧,直至如今成为自由主义的大旗。

“昨天的异端会是明天的教条。”这是哈耶克本人的话。世界思潮一直在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摇摆,经济危机时转向一方,停滞不前时又转向另一方,仿佛孰对孰错全看年景如何——但又没人能断定,每次危机究竟是自然消弭,还是某派经济政策拯救了它。

在中国,作为自由思想家的哈耶克,取代了作为经济学家的哈耶克,但我个人,更中意那个逆流的独立思考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