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国际“壮丁”

2014-04-29 00:00:00张菲菲
财经文摘 2014年6期

“黑水!黑水!”

在乌克兰东部城市顿涅茨克的街道上,全副武装,穿着没有国徽的统一作战制服、头盔、MOLLE系统防护背心的武装士兵,手持俄式AK步枪或者М4А1卡宾枪,在民众的小声议论中,神色肃穆地走过街头。

这些武装士兵来自世界上著名雇佣兵组织——美国黑水公司,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大约有300名雇佣兵出现在乌克兰,只为保护亲西方的示威者。

国内局势动荡、国内兵力不足,乌克兰不得已求助于雇佣兵——他们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兵种,在世人眼中,“要钱不要命”是他们的信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战争中,这些“国际壮丁”超越国籍、跨越地区,改变着动荡地区的势力划分与局势。

动乱地区的“战争工具”

穿越丛林、在鳄鱼池中游泳、喝脏水……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地区的一座名为“Szuts”的训练营里,法国陆军外籍兵团新兵正在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

这些新兵来自全球各地,高昂的薪水是吸引他们的重要理由。“我现在的薪水是以前的4倍,同时也有机会成为法国公民。”一位29岁来自巴西的消防员如是说。

事实上,在英语中,“唯利是图”就是“雇佣军”的同义词。

从古希腊时期,雇佣军就作为一支特殊的军事力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在动荡地区、在战争中、在敏感地带,雇佣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了钱不惜一切代价。

为平灭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建立了“洋枪队”,由外国军官指挥;为了向外扩张,英国征召英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入驻印度、缅甸英军,这些雇佣军在二战、福克兰群岛等战役中均有出色表现;法国的“外籍兵团”更是19世纪期间法国殖民作战的前锋。法国“外籍兵团”长期作战于西班牙、马达加斯加、阿尔及利亚、东南亚等地,他们几乎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长期战争的代名词。

在一些非常规场合,雇佣军有时候也能起到关键作用。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曾雇佣1000多名雇佣军入侵猪湾,企图推翻卡斯特罗的革命政权,猪湾事件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一个高峰,最终迫使古巴与苏联靠近,间接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世界变迁,沧海桑田,尽管冷战已经过去,但在苏联解体后,国际战事依旧连绵不断。从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领土纷争到斯里兰卡狼烟再现,从西亚、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到乌克兰的内乱……在这股巨大的战事狂潮中,雇佣军愈发异军突起。在联合国维和行动连连受挫的大背景下,雇佣军正日益成为局势动荡、战事不断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角。

金钱与死亡的掮客

为何雇佣军在国际上得到如此的青睐?除了动乱地区补充本国兵力的不足,事实上,也有众多发达国家出于军事之外的考量。

在标榜“民主”“自由”的西方,为了避免因正规军伤亡过多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些国家往往会雇佣素质较高、战斗力较强的雇佣军来“打头阵”。以美国为例,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在安保和后勤保障中使用了大量的雇佣军,其数量占据驻扎伊拉克外国士兵的15%。

同时,在一些局势紧张的地区,为了绕过国会、政府以及媒体的监控,西方国家亦会将雇佣军当作“急先锋”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据媒体爆料,在1995年8月,克罗地亚政府发动的代号为“暴风”的军事行动就有由五角大楼雇佣的雇佣军参与其中,结果仅仅三天,自行独立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就不复存在。

况且,就算行动失败,雇佣国亦可矢口否认,这样低风险的军事行动自然让雇佣军的规模不断扩充。据统计,在全球的众多热点地区,皆可找到雇佣军的身影。伊拉克每五个士兵中就有一名是外国雇佣军。

金钱是联系雇佣军之间的纽带,从雇佣军的来源上看,他们大部分来自非洲、亚洲等国家,很多都是为生活所迫,无奈地走上“活在枪口下的生活”。有些军人出身的雇佣军则是因过惯了紧张但有权有势的生活,在退休之后,重拾武器,奔赴海外。

但无论哪一种人,经济诱惑是其选择这种职业的很大部分原因。正如美国著名雇佣军范邵所讲:“现在只要有人愿意付钱给我,我就会替他卖命。我不知道什么是错。我可以替里根效劳,同样可以为卡扎菲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