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具有全球影响的大战略

2014-04-29 00:00:00
财经文摘 2014年6期

过去半年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围绕中国经济关注的重点。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两个“一”组成的新名词,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2.0版”,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

2013年9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月后,习近平访问东盟,提出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总原则是,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展开,中国与欧亚国家加强协商制定合作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双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等。

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新领导人秉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友好理念,提出“2+7”合作框架,要打造一条新路。它强调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联系,打造一个由港口城市构成的网络。

“‘一带一路’被提到战略高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全面开放战略的需要。”国家发改委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两大洲的纽带,中国东部沿海连接着太平洋,一直向西越过中亚到达欧洲,因此又是两大洋的纽带。而海上丝绸之路,从东亚到南亚,则连接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有国外专家表示,中国正在经历“邓小平时代2.0版”。对于通过大胆创新的方式调整全球姿态,中国的新领导班子抱有相当乐观的态度,而其中关键的要素就是通过对外合作打造一个经济体系。复兴一陆一海这两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无疑就体现了这种创新手段。

“一带一路”既使中国形成东西联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也可能成为亚洲整体振兴的两大翅膀,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有关国家的经济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内陆国家和各国边远地区的开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助于连接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亚地区。

地缘政治考量

但是,仅仅从经济角度阐释“一带一路”显然不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当前,美国正在主导推动新一轮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为代表的国际区域贸易安排:一方面试图淡化世贸组织和APEC等现有贸易机制的作用,同时有意无意将中国排除在外。建设“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主动应对之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翟崑对媒体表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成立起来之后,意识到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周边战略,“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领导人在对周边国家密集出访后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的总结。

1919年,英国地理学家和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在他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论断,即“谁控制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整个世界。”他所重视的心脏地带,则正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包括现在的中亚和西亚。

从地缘政治平衡的角度来看,中亚近年来一直是美国与俄罗斯角力的重要区域之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有效增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话语权;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来看,丝路沿线地带本身就是中国能源的主要陆路大通道和供给地之一,有助于中国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减轻海上进口压力。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旨在通过建立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来再平衡全球力量。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就代表着在俄罗斯和美国以外的另一种力量。这种制衡性的战略着眼于长期合作所带来的利益。伴随着俄罗斯在中欧的扩张性战略与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中欧合作轴心潜在地再平衡了全球势力版图。

在东南亚地区,由于领土问题,中国与若干国家关系不睦。借助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中国领导人意图为周边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缓解紧张气氛。中国领导人想重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强调强大的中国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友好的力量,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发展机遇,而不是构成威胁。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提高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将对地区稳定与全球和平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习近平提出,争取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海上丝绸之路”将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联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不仅能够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这与正在力图通过加快实现一体化以提高其影响力的东盟战略利益是相符的。

从地域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有望覆盖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并与中国此前提出的建立“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战略构想连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加大对外开放,从而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顺利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切都说明,“一带一路”的建设,无疑将增强中国和相关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并将给中国带来地缘政治利益。

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断接纳世界,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30年。而今,中国不但需要接纳国际规则,同时也更需要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一带一路”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翟崑表示,“‘一带一路’可以被看作中国新一轮比较有形的对外开放与发展。中国以前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参与国际政治经济规则,让国际力量走进来。而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则是主动去主导,让中国力量走出去。”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铺开,中国将以更加开拓进取的方式向四周辐射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翟崑表示,“一带一路”最终要形成的,可能是一种能够带动地区发展的“中国模式”。这种模式不单单是经济的同样也是安全的,亚信会议就是寻求安全模式的一个重要舞台。接着,还有博鳌论坛以及APEC峰会,这都是“中国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舞台。

李楠根据《纽约时报》《东方早报》《上海证券报》、中新社、BBC、财新网、大公网《联合早报》、《印度教徒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网等综合编辑。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杜彬(zhangiw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