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身,一半机器

2014-04-29 00:00:00谢子菲
财经文摘 2014年7期

2014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一结束,网上就开始流传关于“开幕式上尴尬瞬间”的段子,其中一条是“几乎所有媒体都错过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开球”。之所以令人激动,是因为这一脚球竟由一位截瘫的巴西青年踢出。然而当镜头终于从热闹的开场舞蹈转向开球一刻时,准确地说,它已经错过了那一刻,因为足球已经被踢了出去,并且被“裁判”抱起。

相较之前令人憧憬的宣传与动画演示,这短短几秒没抓到重点的转播画面确实“糟心”,毕竟,那本该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用意念开球

奇迹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再次行走(WalkAgain)”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命名为BRA-Santos Dumont 的“脑控外骨骼”。更直白些,就是一款由脑电波控制的可穿戴机器人。

这款重约10公斤的BRA-Santos Dumont包裹着28岁的诺平托,让他看起来颇具科幻色彩。

离开轮椅后,BRA-Santos Dumont的机动化金属支撑结构支撑着诺平托的大腿,使他得以“站立”在地面上。紧接着,这位截瘫青年的大脑发出“开始走路”的信号,头盔负责捕捉这一意念,并以无线方式传输给诺平托背着的一台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装置。之后,计算机将接收到的大脑信号转化为数字化的行动指令,使机械腿开始模拟腿部肌肉进行前后运动。对诺平托来说,他开始“走路”了。完成这一切只用了300毫秒,也就是0.3秒。

同样的原理,当诺平托走到足球面前时,他只要在脑中不断想象抬脚踢球,BRA-Santos Dumont的机械脚就会执行动作,把这个脑中的画面变成现实。

能够接收到意念的秘密在于BCI——脑机交互接口。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技术已经没有看起来那么可怕。曾经,要使机械外骨骼读取到人体神经信号,需要将电极植入脑内才能实现,但现在只需将电极贴片贴在头皮上。用于开球的“脑控外骨骼”的头盔中就布满了此类非植入式脑电信号电极,以此读取使用者的脑电波信号,也就是大脑神经元所发出的信号。

为了使没有脚的诺平托在踢球时得到更真实的感受,BRA-Santos Dumont研发团队还在外骨骼机身与头盔上安装了传感器,它们被用于“感觉”机械脚接触足球以及落地时的力量,并通过振动电机反馈给诺平托的大脑。

然而,尽管能够完成踢球动作已经是科研水平的一大进步,也并不意味着机械外骨骼可以随着意念为所欲为。事实上,在完成一个动作之前需要大量的试验,为的就是能够采集到产生那个动作思维时使用者的脑电波信号,并记录下其中的相关特征。如此一来,当头盔再次捕捉到具有这个特征的信号并将它传输出去时,计算机就能够分辨出使用者想要执行的动作,从而产生一个控制机械外骨骼动作的信号。

但无论如何,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这一高科技的展示,仍旧将一个讯息带给了全球数十亿的观众:大脑控制机器已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演示或是存在于电影中的幻想,那些因外伤或疾患而致残的人们,很有可能再次获得自由行动的能力。

成为钢铁侠

就机械外骨骼本身而言,帮助残疾人士只是研究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它还有更诱人的应用前景。比如,像好莱坞大片中霸气的钢铁侠那样,借由机械上身获得非一般的能量。

美国雷神公司发布的第二代外骨骼机械军用装备XOS2就被赋予“钢铁侠战衣”的美称。它重达90公斤,然而士兵在“穿”上它后,只会更加“自由”——借助于这种机械外骨骼,最高可以把使用者的力量增强17倍——一名士兵可轻松将200磅(约90公斤)的重物举起几百次而不会感到疲劳,能够重复击穿3英寸(约7.6厘米)厚的木板,就连负重做上千个俯卧撑也绝对不是问题。

使用时,XOS2上的动作感应器会感应到人体动作,并将数据传输到电脑进行计算,电脑发布相应的动作指令给各个联动装置,再通过液压助力系统,完成士兵想实现的动作。并且几乎已经可以达到无延迟的效果。

诸如此类的为大幅提高单兵战斗力而研发的还有HULC(人体负重外骨骼系统)、HAL5(机器助力服)等,然而受困于电源续航能力差、造价昂贵以及防护能力低等因素,打造“钢铁侠战士”仍需时日。

相比之下,机械外骨骼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更为成功。应用此技术的机器看起来更像是《阿凡达》中的AMP服,即在驾驶舱中的人本身就是操作杆,套进具有传感系统的机械“袖子”后,只要挥动自己的手臂,就能使舱外的机械手做出相同的动作。它们多出现在救援现场,可以迅速清理现场的瓦砾碎片并尽快找到幸存者。

有如神奇的机械外骨骼,随着科技发展,人的智能与机器有了更为亲密的结合,而科幻世界也就因此离我们更近了。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李俏云(lqy5211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