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改何去?

2014-04-29 00:00:00李俏云
财经文摘 2014年7期

安庆上一次在史上留名,需要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了。

最近一次举国关注,却是因为殡葬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砸棺运动”导致数以万计的棺材被砸毁,多名老人自寻短见,他们通过喝农药、上吊、投井等极端方式自杀,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只为赶在6月1日新政实施前躺在棺木中入土。

安庆政府渴望毕其功于一役,打着“去千年陋俗,树一代新风”“节约耕地”的口号,令无数老人曾念兹在兹的“遮风避雨”之处竟成了“非法”之物,阳世苦心经营的福寿,一夜之间,尽数不见,厚厚的棺木不敌一纸公文。

自推行殡改以来,此类悲剧时有发生,2012年周口“平坟运动”曾一度掀起周遭舆论,“死不起”的问题尚未解决,“逼死人”的问题再度出现,殡葬改革究竟该何去何从?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是人皆有一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丧葬之礼却大不相同。

譬如巴厘岛,自古就采火葬,这是因为宗教因素所决定;而土地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火葬率也自然高,日本高达97%,英国有70%,而地广人稀的大国,火葬率则低,加拿大38%,而美国仅25.5%。

在中国境内,也有诸多形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野葬、崖葬不一而足,源远流长,土葬无疑是最主流的形式。

汉族作为华夏族群的主体,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一直盛行盛棺土葬之礼。从字体构造看,“土”“文”为“坟”,形象表明土地和中国文化、坟墓和中国人生命的天然而又紧密的联系。中国人对于“死有所葬、入土为安”的强烈渴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年长之辈入土之前最为牵挂的莫过于两件终生之事——勘坟冢、订棺木。

这也无可厚非,生而为人,跨阴阳两界,一副结实的寿棺,一块上风上水的坟地,是阴世最好的寄托。这早已超越风俗和文化的边界,被赋予了信仰和宗教的意义。围绕坟墓发生的种种有关丧葬、孝道、仁爱、忠义等价值观念和礼仪体系,早已融入中国儒家传统的骨血。

所谓殡葬改革,即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中国的普罗大众自古以来深深相信习俗,传统的土葬礼仪早已根深蒂固,既为思维方式,又为生活方式。正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所说:“人世生活不是条文,亦非实在的条文所能框含得了的,人心是肉长的,懂得疼痛,不是用来书写条文的墨汁,更不可能如零部件般随意锻压,任意搬运。”这就形成了“习俗强势,法令不行”的局面,殡葬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移风易俗之路

既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砸棺与平坟是一种最为恶毒的人格侮辱,那政府为何还要逆民意而为,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废除土葬,推行火葬?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我国耕地有限,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在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死人墓地与活人争抢有限的耕地,当然不行。

乍一看,似乎确有道理。但略加推敲,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显示,近几年全国每年死亡人口在1000万左右。即便所有人都实行土葬,假设每个坟墓平均占用耕地5平方米,则全部占地面积5000万平方米,折合7万亩多一点。目前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那么,即便所有的死者都实施土葬,并且照此规模持续占地100年,形成10亿座坟墓,总占用耕地面积也不过700万亩,在全国18亿亩耕地中只占0.38%!所以,即使除掉全国现有所有分布于耕地中的坟墓,所增加的耕地也没有多大经济意义。

还有一个理由便是“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从农业社会一脉相承而来的丧葬习俗被官方扣上了“封建迷信”的帽子,被大加挞伐。

支持殡葬改革的哲学依据当然是物质主义,它认为,世界本源即是物质,人死则万事皆休。然而,将一种源远流长的习俗斥为“封建迷信”是否超出了一个清明政府的正当权利范围?即便一种习俗确实是“封建迷信”,政府有没有权力干预它,更不要说强制禁止它?如若繁缛的入土祭奠是“封建迷信”,那么宗教又该如何定义?更讽刺的是,阳世的豪宅、高尔夫球场、无止休的房地产扩张难道就不会对18亿亩耕地红线构成威胁么?不去有效规制这些而去压制不过几平米的坟头,大有“丢西瓜,捡芝麻”之嫌。

植根于华夏民族血脉之中的阴阳之事,早已具有符号化的意义,它关涉对亲人的追思,关涉“物化”的根脉情怀,甚至影响着现世之人的价值礼仪。退一万步而言,如若一定要推行殡葬改革,那也请给移风易俗一点时间。20年前,《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便出台,安庆政府一直置之未理,现在企图在几个月内全部推行火葬,平地起风雷,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殡葬改革不可冒进,但并不代表政府就无事可做。政府可以进行监管,比如,可以疏导民众尽量不占用耕地进行土葬;禁止民间建造太过奢华、大而不当的坟墓;对选择火葬的人给予经济补贴,鼓励其进入公墓安葬,用优惠政策这种相对缓和的方式引导老人选择火葬……循序渐进地推进,而非强制蛮横。如此,国民才能死有尊严。

有死的尊严,才有生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