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的商机

2014-04-29 00:00:00杜彬
财经文摘 2014年7期

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符合“双独”政策的年轻夫妻(30岁以下)占10%,符合“单独”政策的年轻夫妻占25.5%。也就是说,如果对单独家庭开放二胎,中国每年将新增66万人口,出生人数能提高4%。

对于改善出生率来说,这个数字谨小慎微,但是对于广泛的消费领域——尤其是运营婴幼儿相关产品的企业来说,却是重要的机遇。

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转载了波士顿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迈克尔·西尔弗斯坦的意见,他认为:“由于上述政策调整,预计2014年中国将有1400万新生儿诞生,但是遗憾的是,欧美企业显然对此投入还不够多,他们忽略了可能由此创造的商机。”

儿童消费市场瓜分“政策红利”

新政策的启动通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末,北京、江苏等地相继有再生育孕前门诊落地,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崔晓波曾对媒体评价,“再生育孕前门诊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产品”。

而随着一大波即将到来的孕育潮,孕婴童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陆续活跃起来。

保险公司推出了专门针对备孕妇女的怀孕险、流产险等新产品,丰富了传统的生育健康险。去年12月24日,通过平安保险官网,年满20周岁的女性,都可以花费50元购买该公司限时推出的怀孕险。平安保险承诺投保人在投保后三个月内成功受孕,根据医院出具的有效证明,可以享受500元不限使用范围的津贴。作为一次试水性产品,新险种的出现或许预示新政可能带来的某些产业升级。目前平安保险在售的相关产品还有投保金额在150-200元不等的生育健康险。

接下来,对新政最敏感的婴幼儿奶粉市场也将有预计10%-20%的年增量。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的销售额约为385亿元,由此计算,中国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每年将有38.5亿-77亿元的上升空间。相关的其他婴幼儿食品及用品发展前景均被看好。

易耗性的纸尿裤、婴幼儿润肤露、沐浴露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必然上升,即便是可以接替使用的婴儿床、推车或玩具等周边产业也会有不同的增长空间。中信证券的分析师认为,未来玩具市场将保持约0.6%的增幅以10%-15%的速度迅速增长,其中,婴幼儿在玩具适龄人群中的比例亦有所上浮。

过不了多久,商圈里的室内儿童乐园会越来越密集;家政人员及月嫂会越来越紧俏;教育产业链会持续蓬勃的爆发;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他们将瓜分中国新生代母婴群体5000-18000元的人均年消费预算,等到2015年,中国母婴市场的总量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社科院对“单独二胎”方案更系统的分析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每年新增人口会达到150万到200万,如果按母婴消费、人均家庭消费每年5000元计算,新增消费额将达1125亿元。

这就意味着,单独二胎撬动了价值千亿的母婴消费新商机。

地域及行业细分差异明显

根据国家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显示,全国1500万-2000万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中,有半数以上有意愿生育第二个孩子,而北京地区的人口计生委调查数据也表明有60%-70%符合单独标准的年轻家庭有再生育意愿。

但是,受父母消费能力及教育等问题影响,新增的新生儿更有可能集中聚集在某些较为发达的一线地区。

由此,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及二、三线城市的孕婴童市场变化可能并不明显。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借助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基数,品牌及渠道的先天资源优势,很可能促使竞争日趋白热化。

仅以奶粉产品为例,中国的在售奶粉品牌超过8000例,覆盖超过500家生产商,但其中国内的品牌数量不足几十,还不乏大量的非正规军。即便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国产奶粉的销售量仍旧不足中国奶粉消耗的半数。大量的孕婴期消费者将目光锁定了国外产品,而依托互联网等代代购渠道圈养的大大小小代购商家早已数不过来。

外资过多地涌入母婴消费市场,大多国产品牌面临内外夹击的窘境。北京康馨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致远在去年末举办的“北京孕婴童用品行业协会2013年会”上发言,称:“渠道商已经敏锐地洞察到行业即将到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尝试更新换代,进行品质提升。”

应对激烈的竞争局面,更需要企业做好的产品,发挥渠道竞争优势,投消费者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