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益走起来

2014-04-29 00:00:00
财经文摘 2014年7期

曾几何时,捐款几乎是国人行善的唯一方式。但在官方公益机构信用堪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捐款的信心和动力。他们不知道捐款资金的具体流向和用途,公益参与感甚至降为零。

是否存在一种形式,可以挽回民众对公益的支持?是否存在一种创新,可以扭转捐赠者的被动状态?运动、公益与互联网的结合,或许就是中国慈善重拾人心的契机。

走起来的世界

与传统的捐款相比,运动公益可以被策划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骑车,徒步,越野等等,玩出点新意的“圣诞老人跑、内衣跑、高跟鞋跑”在国外也能够经常见到。参与公益在这里并不是一捐钱就了事,你还需要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包括前期宣传、当天参与活动、事后善款追踪,整个过程中你都有份,运动公益此时带给了你一份深度体验。

运动公益有很多种,徒步公益可以说在其中最受欢迎。除了“行走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利用这种本能,能找寻到不忘初心的自我”这种宣传之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更加简单,容易参与,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徒步运动仅仅靠迈开双腿就能实现自身的良好体验,其绿色健康、低碳环保,也与公益的理念不谋而合。

徒步公益在香港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时间。香港乐施会的乐施毅行者无疑是在徒步类筹款活动的典范,迄今为止,共有77000多名参加者筹得3亿9千3百万元港币,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运动类筹款活动。

而在内地,对于运动类公众筹款活动参与,最初源于香港苗圃。1993年香港苗圃行动联合广东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行路上广州”活动,香港市民从香港出发,步行五天抵达广州。至今“行路上广州”已有20年的历史,深受港粤两地的公众的喜爱。

这种徒步公益的方式在内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内知名的现在有“一个鸡蛋的暴走”“挑战八小时”“善行者”等几个品牌,用参与式公益改变捐款式公益,徒步筹款活动在公益领域中可以说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朋友圈去改变

传统公益除了参与感不强之外,公益理念也很难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公益在这种方式下似乎成了一个人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捐款,整个公益事件就宣布结束。

徒步公益则想改变这一点,公益理念的传播,在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件事情则是他们所注重的。由于采用的是Friends Asking Friends(FAF)的方式进行劝募,这就使得如果你想募集资金的话必须得做好功课,告诉朋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公益组织会把钱投向哪里,能不能确保捐款不会被滥用,公益理念便在这样的传播中被更多人所知晓。

这种宣传明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据2012年Blackbaud公司发布的调研显示,49%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是响应朋友或家人的邀请,47%的人觉得认同该项目的公益理念。75%的参与者筹款的动机是认同公益机构所做的事情,而44%的人是因为参与的时候朋友或家人的要求。通过这些的数据以及一系列项目的成功,足以证明徒步筹款项目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由于长距离徒步很多是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这就使得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包括前期装备的购买,任务的分工等等都需要在徒步之前就划定到位,另外一个必备步骤则是赛前队员之间一起进行拉练,临时抱佛脚很难承受这样的长距离的折磨,社交需求在徒步公益的行为中得到了满足。

“我们希望公众不仅仅完成活动期间的徒步行程,而是将徒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这次体验为以后的生活带来改变。”徒步公益关注的并不只是捐助他人,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努力给参与者带来的理念。

公益可以很好玩

徒步公益究竟有没有吸引力,数字的上升是最好的证明。上海恩派联合劝募组织的“一个鸡蛋的暴走”2011年参与人数1164人,募集资金67.5万;2012年参与人数2014人,募集资金237万;2013年参与人数2273人,募集资金434万。

远超过组织方预期的报名人数,使得很多参与队伍要进行摇号才能够决定是否能最终参加暴走,火爆之程度可见一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这个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好玩”。

“原来公益徒步可以变得这么有趣,这么好玩。”这是很多人参与公益徒步的感受。

参与公益徒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筹款目标,由于大多数采用劝募Friends Asking Friends(FAF)的方式,所以就像亲朋好友下手。对赌是常见的方式,“我跑多少公里你给多少钱”“衣服上可以为你出租广告位”,你可以用各种耍宝的方式吸引朋友的关注,钱不在多少,关注并参与到其中就可以,一个人的公益在这里变成了大家的公益。

徒步的方式和路线设计也值得让人细细品尝。每一次参加公益徒步,就等于和周边的美丽景色选择了一次亲密接触,路线选择也是分外讲究。此次善行者的暴走从昌平著名的“居庸关长城”风景区出发,横穿“虎峪风景区”,穿过淳朴自然的民俗文化村,远眺波光粼粼的十三陵水库,最后到达终点。沿途皆有湖光山色可以欣赏,徒步之余也可以观看周边美景。

除此之外,浸透在徒步公益领域的还有友情与合作。

长距离徒步基本不是一个人参加,往往是以组成一个小队的形式,可以叫上朋友和你一起参加,集体完成任务。暴走的长度很多人并不一定能够吃得消,很多人中途就会发生各种意外状况。这就需要朋友彼此之间的合作了,通过彼此的鼓励,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出发。

徒步不纯粹只是徒步,公益也不纯粹只是公益。在这里收获的不只是友情与美景,还有“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信念。好玩的公益徒步通过参与者的口口相传,使得许多以往的捐助者成为下一次的参与人,而这也是徒步公益越来越风靡的原因。

给常规公益带来什么

在公益被广泛质疑的当下,徒步公益给红十字会等一些国字头的基金会做了一个榜样。

徒步公益实施之前,就已经规定了一个大致用钱的方向,接下通过活动募集而来的资金也会相应地投入其中,专款在徒步公益这里切实做到专用。

最让基金会公信力缺乏的账目不清问题,在徒步公益这里也可以放心。资金的募集方式采用网上捐款,每一个队伍募集而来的金额都有明确的公示,账目造假基本不可能。至于公益项目中钱用了多少,网站上往往有着明确的说明,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还会要求志愿者来监督善款的使用。善款的来源和使用在这里往往禁得住质疑。

对于红十字基金会在内的国字头基金会,可能无法做到像徒步慈善这样好玩,但是透明化肯定是未来公益被要求的方向。徒步公益的做法完全值得他们去借鉴,信誉受损可能迟早会被民众所抛弃。

徒步公益在中国土地越来越受欢迎,但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举办地基本集中在大型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可以说发展地较为完备,但是其他城市则明显动力不足,对于这些城市中热爱徒步,又热爱公益的人来说无从走起。或许因为成本太高,一些中型城市公益徒步往往只举办过一次就草草收场,缺乏对于徒步公益这项活动的坚持。

作为一个新兴的公益形式,徒步公益在中国依然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走。在英国,体育慈善项目Sports Relief深受民众欢迎,英国首相卡梅伦与家人也会一道参赛。而在中国,如果中国总理也参与到徒步公益中来,也许徒步公益就到了最好的时候。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杨帅(yshfait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