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江:寻找一块安稳的礁石

2014-04-29 00:00:00朱肖晨
财经文摘 2014年7期

王长江: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为体制内改革者,从推动私营企业家入党到现如今的习李改革,都可以看到他大声疾呼的身影。他以知识分子的智识与担当,努力寻找中国的变革之路。

王长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称呼他为“党内力主改革者”,是改革深水区的守望者;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央党校的“自由化分子”,藏在党内的右派。如果让他给自己一个评论,他会说:“我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实事求是派’。”一直在中国改革理论第一线的他,致力于解决碰到的每一个现实问题。

党的“智库”

“中共中央党校很容易让不了解的人误解为马列主义神学院,这实际上是对中央党校的一个误解。在中央党校,如果没有一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思想,是很难吸引学员的。不可能拘泥于过去,必须有所创新,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因为此,中央党校往往被那些思想僵化的人们称呼为‘自由化的大本营’。实际上,我们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实事求是派’。”刚开始,王长江做了如是的回答。在中央党校的校园里,至今仍然树立着毛泽东题写的“实事求是”的石刻雕塑。

致力于解决改革之中现实问题的王长江一直在思索,哪些建议可以真正给中国当下改革发挥点实际作用,改革之路如何不至于越走越窄。他提出过包括“允许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顶层设计的三三三模式”等等观点。

在王长江看来,民主是多元的,但不一定是多党。多党只是形式,只要一个党能把民主的基本要素体现出来,一党和多党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推动企业主的优秀分子入党,可以看作是使党内成分多样化的尝试。

而三三三模式则是反映了王长江对顶层设计的思考。现今中国的改革,往往说到底还是部门主导,无非是把各个部门的人拉了过来凑方案。他们进入其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部门的利益。至于说到缩减部门,实践上实在太难,因此需要一些超脱的力量参与顶层设计,比如“曾经领导全局的高级干部,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民主党或者无党派人士”。

王长江心忧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也心忧老百姓在改革之中的得失,在他心中,老百姓绝对不能成为改革路线的牺牲品。

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也是个坏东西。有序的民主带来国家的繁荣昌盛,无序的民主只会使得国家陷入复杂纷争。“不可否认,无序民主也会发展到有序民主,但这其中有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之中的代价谁来承担?老百姓。谁也没有资格随随便便把老百姓的幸福作为改革成本付出去。”

在王长江看来,除了共产党之外,国内没有其他政党能有这样的力量,因而通过它是代价最小的改革之路。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这是他思索的中国未来的民主道路。

背叛?还是建设?

乌有之乡给王长江安上了一顶帽子——中央党校的“雅科夫列夫”。

雅科夫列夫被广泛认为是推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幕后知识分子,这顶帽子显然意在指责王长江给中共提出的一些建议会使得中共面临着亡党的危险。一些评论指责“王长江包藏祸心,图谋不轨”,其主张是“对党的信仰和宗旨的背叛”。

对于这些来自极左派的批判,王长江选择了置之不理。这倒并不是因为他的一些建议经不起争论,而是这些争论很容易被极左派牵引到对执政党的冲击。在目前的环境之中,这样的冲击是执政者所极力避免的。

王长江说了一些人不爱听的话,做了一些人不喜欢的事。推动企业家的优秀分子入党被看作是静悄悄的颜色革命,是意欲效仿美国的多党体制;对于党内选举民主的提倡被看成是为资产阶级“大选民主”造势;关于在利益方面“不能采用‘鸵鸟政策’,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把它和人民利益混为一谈”的文章,使得一批极左派认为他就是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无私为民”。

提出这些观点,王长江自己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也预料到这个结果。改革的过程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外界的风风雨雨,关于改革的批评乃至谩骂,很多时候都会把压力转移到他们这群人中来。

王长江做了一个比喻:“现在的社会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感觉到暗潮涌动,浪万一打过来了怎么办?我只是在寻找一块礁石,到时候不管多大的浪打过来,至少我们党可以站稳。”

一些人假装看不见这些暗流,甚至指责一些人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作为党的学者,王长江无法做到看不见,他选择真正要替党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歌功颂德,夸夸其谈一些大话,讲一套可能自己都不信的东西。究竟是把问题掩盖住,还是把问题公开,究竟哪一个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处理方法?王长江选择了后者,尽管他也知道后者面临着更多的指责。

在采访之中,王长江对记者说,他一直用两个标准来评价自己。作为一个学者,自己是不是在为老百姓的利益而奋斗?作为一个党内学者,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为执政党所想?如果这两条做到了,那就问心无愧。

多解决些问题,少发些牢骚

对于当下的中共改革,王长江和他中共中央党校同事们且行且探索。

作为活跃在中共改革第一线的探索者,王长江能接触来自基层最真切的关于改革的声音。王长江不否认现在党的队伍里面混进了一些贪官,但是即使某些人是贪官,他也要做出政绩来谋求升职,所以来党校的学员们都是带着问题来的,他们也期待着党校老师能够给他们实际工作带来启发。

王长江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做着这样的工作,党校的学员迫使着他们解决一些真问题。而党校独特的学员给老师打分的制度有利于他们作出判断,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究竟能不能被学生所欢迎,能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对于目前的改革现状,王长江觉得做得并不够好。一些举措开了个好头,却因为实际中遇到问题而不能深入开展下去,或者发生了转向。比如唯票取人问题,因为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党内民主没人敢搞了,对于其中的规律性缺少深刻认识,这在他看来是值得忧虑的。

除此之外,对目前改革不能大踏步向前的局面,一些改革派势力也应该承担责任。对于现状忧虑的改革者,对于当下可能有一些失望,甚至可能有些情绪化的东西,往往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提出了一些尖刻的批评。极左派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千方百计输送到高层,产生影响。“你总是站在批评立场,满腹牢骚,你从这样的角度能有多少建设性意见?对于当下的改革决策者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建设性意见,改革派若提不出具体举措,左的东西就自然会占上风。”

王长江的另一个担忧是,一些改革者以完全西化的套路去看待中国的改革,这些人的根没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改革没法搞,首先就应该放开党禁”,王长江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样的建议明显在中国行不通,反而使得一些温和派的改革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没有基础,一开始就是西方的那一套政党的模子,那是不行的。你也得有一个衔接才行。”

立足于中国,踏踏实实地给中国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而不是一直去抱怨。这是王长江对那些关心中国改革的建设者们的建议,也是他对于自己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