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杨洒洒 我在“无名高地”祝你“豪运”

2014-04-29 00:00:00杨晨
音乐周刊 2014年5期

2003年3月初,春寒料峭,但我还是迎着凛冽的寒风驱车(自行车)出了门。临行前,我对父母保证:晚上10点钟之前一定回家!

在中日友好医院后门,有一条条长长的隧道。在我骑得快要筋疲力尽时,眼前出现了一座独立的建筑物,像个“钉子户”矗立在一片荒芜之上。走近了才发现,门口还趴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白狗,我至今都闹不清它到底是什么犬种,只记得毛发像墩布一样。

进门后,察觉自己果真是到早了,因为屋里几乎没有人,但音乐已经震耳欲聋。绕过一个舵轮外形的屏风后,我竟然和自己的偶像“超载乐队”碰了个照面!至少有半分钟,我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高旗,而大脑则一片空白,心里的小鹿在乱跳。知道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才回过神儿来。有个工作人员问:“你是观众么?晚上9点演出开始后再来吧。”我看下手表,7点还不到,急忙说:“求您了,我能待会再走么?等演出开始,我一定买票!”就这样,看完他们的彩排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我却感觉那是超载乐队为我一个人的“包场”表演,刻骨铭心……

直到9点演出前,我都在大街上闲逛。夜幕降临,演出即将开始,这里终于恢复了灯红酒绿的喧闹,门口除了那条大白狗之外,接待客人的是一个留着“鸡冠头”发型的小矮人,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眼中,都显得如此光怪陆离。

心满意足地看完演出,回家时已经过了子夜,爸爸竟然半宿未眠在灯下等我。更内疚的是,我没有因为食言而道歉,他也没有因为我的食言而责骂。那天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凌晨回家,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到酒吧看摇滚乐队的演出。那年我只有16岁,而那家酒吧正是曾名噪一时、却也早已灰飞烟灭的老“豪运”……

无独有偶。不知还有谁会想起,那个深藏在亚运村周围某条小巷子里、在当时可以与“豪运”媲美的酒吧“无名高地”。若以当下的概念去定义它的装潢风格,的确可以称得上“主题酒吧”。放眼望去都是军旅的迷彩色调与布景。

我在“无名高地”看的第一场演出,是高中的某天放学后,因为不想回家写作业,就和同学相约直奔无名高地。距酒吧还有几步之遥,我立刻脱掉了校服,露出里面印有“柯特科本”头像的T恤衫,站在一群另类的“铁托”中才感到恰如其分。

当天是一场“拼盘”演出,阵容却堪比现在的任何一场大型露天音乐节,汇聚了当年最知名的十几支地下摇滚乐队,而票价却只有区区的30块钱。但也正因为是拼盘演出,也许前后上场的两支乐队会因为音乐理念迥异,而向对方发起挑衅与示威。当天我就赶上一次:前面一支金属乐队下台后,等后面的朋克乐队刚开场,抄起一只啤酒瓶砸碎在舞台上,我原以为会瞬间爆发恶性群殴事件,双方却相视一笑,归于平淡。或许有些爱也可以用恨的方式来表达,既生瑜何生亮的矛盾背后,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也都可以做到惺惺相惜。

十年弹指一挥间……无论是老“豪运”还是“无名高地”,都在首都的日新月异中“夷为平地”。这些年,摇滚乐就像小草,顺应着“一岁一枯荣”的宿命,却也可以燎原……一个信念坚定的歌者,从不会因为舞台的大小,而去丈量自己的梦想;一个真心热爱音乐的观众,也从不会因为舞池的大小,而去吝惜自己的喝彩与掌声。

2013年3月30日晚7:30,北京工人体育馆外的小商贩一如往日地兜售着荧光棒,场内的警务人员也一如往日地巡视着四周。当舞台上奏响第一个音符后,我随着身边躁动的人群撕心裂肺的呐喊,偷偷用手擦了下眼角的泪水,那一刻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时过境迁”这四个字的含义!因为在此之前,工体这个长久被流行歌手霸占的“大雅之堂”上,还从未有任何一支地下摇滚乐队开过个唱……那晚的谢天笑,让我们心中有种雪耻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