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梦”,总会与高大上的红色经典、革命史诗、历史正剧划上等号。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梦”被赋予了更宽泛的维度,可以是历史深处的英雄史诗、文化传奇与血火青春,也可是热点话题和家庭故事。
“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的是题材之下的角度和人物内心。”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主任周亚平对“中国梦”予以了更详细的解读。它既不是单指某个题材和类型,也不仅限于某种叙事的方式。“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各个群体的平民百姓,描构他们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气象万千的生活境遇,并从中挖掘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唤起观众最广泛的认同时,我们其实就是在传达中国梦,就是在传递中国的精神,凝聚中国的力量。”
从6月中下旬开始,广电总局推荐的“中国梦”剧目开始陆续登场亮相。从草根成长为革命志士的《十月围城》;展现长沙会战那段沉重历史的《战长沙》;以及用影像重走艰苦卓绝长征路的《十送红军》是“中国梦”系列的第一批作品。尽管它们题材迥异,风格不一,但都传达着温暖人心、励志向上的正能量。
“一个人在社会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总有某一个时刻,这些小人物会发光发热,他们带来的力量,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十月围城》导演鞠觉亮表示,这些小人物的梦想,就能演变成了伟大的中国梦。
“如果忘记了历史,又怎么会有未来呢?不去刻意地要展现口号似的‘中国梦’,而是体现历史里最真实的‘中国梦’。《战长沙》制片人侯鸿亮如是说。
的确,电视剧作为与观众朝夕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情感方式和价值观的精神食粮,它无论在题材上,还是主题上,都有相当大的包容性。身为创作者,他们对“中国梦”解读各异,但落足点无外乎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向往,从生活点滴入手,以小人物、小团体的命运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构建栩栩如生的故事,着手于小,着眼于大,传递梦想与力量。如《十送红军》导演毛卫宁所言,“中国梦”不一定就是主旋律,但一定要人物鲜活,故事丰满,就是一部好作品。
鞠觉亮:电影之外的全新故事
电视剧《十月围城》虽然与电影同名,讲述清末民初时期革命斗争故事。却又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借着革命的大背景,描写一个小人物的觉醒过程,堪称“年代剧中的励志剧”,导演鞠觉亮说。除了“屌丝逆袭”这一看点,该剧的制作考究,大量运用电影语言进行拍摄,而且剧中码头、教堂、商会、街市、工厂等拍摄场景也尽显百年前省港一带的民情风貌以及清末民初的众生相。
看不腻的钟汉良
《十月围城》的剧本整整写了三年,在鞠觉亮眼中,这个剧本“非常有想法,非常有功底,文笔非常好,我要做的就是拍好它”。通过三条故事线,使车夫阿四从初遇李重光、扮演李重光到最终真正和“李重光”融为一体。他表示,其实剧情并不复杂,只是在每一条故事线似乎快有结果时,会突然话锋一转,又将观众引入到另一个故事中,环环相扣。“总之,观众永远猜不到明天的剧情。”
除了永远猜不到的剧情,剧中还有永远看不腻的明星。《十月围城》的阵容配得上“豪华”两字,除了钟汉良、张晓龙、刘筱筱外,吴刚、吴孟达、严敏求、戴春荣等老戏骨也加盟其中。钟汉良更是第四次与导演鞠觉亮合作,他甚至被网友戏称“演过一整个中国近代史”,剧中一人分饰车夫阿四和李重光两角。
钟汉良向来是看不腻的,拥趸无数。此次在剧中首次挑战粗俗、油滑的小市民,且是近7年来首次为戏剃头。在鞠觉亮眼里,钟汉良是认真、敬业的,这次再度合作,更让他惊喜不已。“钟汉良对车夫阿四和李重光的拿捏很到位,他甚至能做到我没想到的东西,用他的表演来补充。”事实上,拍摄过程中“跳着拍”是常有的事,每一场戏之间可能会隔着若干集,但鞠觉亮欣喜地看到,钟汉良表演的情绪始终是连贯的,他惊讶于他演技的日趋成熟,忍不住当场就大呼“厉害”!
而戏中的大反派则由张晓龙扮演,长着一张“好男人”脸的他反而会使观众有兴趣去探究他“坏”的理由。鞠觉亮希望他呈现给观众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具体的人物,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形象。所谓的“坏人”,更多只是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希望用青春偶像的阵容,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宣扬爱国主义教育。
小人物也有大作为
鞠觉亮没有把《十月围城》定义为一部悬疑剧,或者一部革命剧,事实上,这种“太红太专”的东西,他还是有些抗拒。该剧既不是说教片,也没过于商业化,不管剧本还是制作,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迎合市场,而是把心思花在刻画人物和故事。因此,虽然同名电影珠玉在前,他也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
“压力其实都来自于外界对你的看法。”鞠觉亮说。比起《十月围城》,当年拍《水浒》的时候,他的压力更大。在拍完《水浒》之后,他想清楚了一个问题,不要让身边五花八门的评价影响自己的创作,“只要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好,好作品总是会让人喜欢的。创作者需要琢磨的是与时俱进,观众在进步,要给他们拍他们想看的东西”。
而《十月围城》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别有韵味。多年来,革命年代剧多以北方城市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本剧则少见的“往南方走”,这或许与导演是香港人,副导演与编剧之一同是广州人有关。因此,大量南方文化与粤港风俗呈现其中。荔湾的艇仔粥,广州城里口口相传的儿歌,甚至彰显广东大户人家奢华的孔雀均出现在剧中,细节极致制作精良。不仅让北方观众感到新鲜,又能让南方观众具有归属感。
尽管全剧气势恢弘,将革命风云变幻与家族兴衰聚散紧密相连,但却是从一个车夫的故事切入。鞠觉亮坦言,他希望告诉观众的正是小人物的力量。不管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多么微不足道,但是总有某一个时刻,这些小人物会发光发热,他们带来的力量,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小人物不能被忽视,同样,每个人也不应该轻视自己。在导演心里,所谓的“中国梦”,其实就是生活在中国里的,每一个人的梦想。
侯鸿亮 不走寻常抗战路
十二年前,侯鸿亮和孔笙、赵冬苓一起在长沙拍摄一部有关长沙会战的纪录片。拍摄期间,那些惨痛的战争记忆让他印象深刻,也因此萌发了要以长沙会战为背景拍摄一部电视剧的想法。然而多年来,由于某些播出环境上的限制,他始终找不到一个角度,能同时兼顾历史的真实与电视剧的戏剧性,直到他遇见了《战长沙》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角度很好。它从长沙城里最普通的一户人家入手,以一对十六岁的双胞胎的视角,看待长沙的一系列战事。他们在战争中成长,成熟的同时,战争带给了他们整个家庭深刻的伤害。”这样的一个故事,既有戏剧性,同时完全符合了长沙会战的事实,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小说。”制片人侯鸿亮终于得偿所愿拍摄这部久违的作品。
不打偶像牌
《战长沙》是一部沉重的剧集,而两位主角却起用了“偶像”型的霍建华和杨紫。对于外界猜测山影是否要转变风格走“偶像化战争剧”路线,侯鸿亮并不认同。在他眼里,演员并没有偶像派或实力派之分,选择的唯一目的,仅仅是它是否符合剧里的人物。
霍建华饰演的顾清明,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一个“官二代”,他一心想要上战场,才会从重庆来到长沙。因此他的处事风格和气质是和长沙本地人格格不入的。而出身台湾的霍建华,从气质上看,的确和其他大陆演员有鲜明的区别。而杨紫饰演的胡湘湘一度是侯鸿亮最担心的角色,由于年龄限制,只能选择年轻演员,但胡湘湘又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戏份极重,必须选择有演戏经验的演员。敲定杨紫,却又担心她的“小雪”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观众会跳戏。杨紫最终的表现让侯鸿亮非常满意,“她的表演在每一个变化的阶段都非常准确,她生来就是为了演戏,她选择演员这条路就对了”。
虽然没有刻意宣传阵容,《战长沙》在地面台播出时,仍有不少年轻观众冲着演员去看。令他欣慰的是,这些年轻的90后们被演员慢慢带进了故事里,甚至带进了这段历史里。《战长沙》的精彩之处并不是以战争场面的宏大取胜,而在于它从一个家庭出发扩散,让所有观众都切身体会到战争对人的伤害。这才是这部戏的主题。某媒体曾给予此剧这样的评价:“没有蹩脚的演员,也没有矫情的情节,每个人都踏踏实实地演,不浮夸、不做作,是抗日剧中的一缕清风。”有一段时间,侯鸿亮在微博上经常能收到观众评论,“他们肯定这部戏,并给予很高评价,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用真实向历史致敬
谈起《战长沙》与其他战争剧最大的不同,侯鸿亮想了想,“还是一个对历史的尊重”。在《战长沙》里,没有单纯为了表现战争的壮烈而人为制造的情节化,也没有为了追求情节极致,矛盾激烈,而人为地去强化这些矛盾。“我们选择去一个家庭,一个城市来表现他们所承受的战争的苦难,这部戏的关注点始终在人身上。”
7月14日,《战长沙》将登陆央视八套。对于上星之后的收视率,侯鸿亮并不是特别看重,他认为不管是收视率还是奖项,并不能代表一部作品的全部。于作品而言,能够给观众留下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而在候鸿亮心里,他更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剧去记住长沙会战那段惨痛的历史。
《战长沙》是一部严肃的剧集,这与它里面是否有青春靓丽的演员或插科打诨的台词无关。这份严肃来自历史真实的沉重和制作团队的细致。正如制片人所说,这段战争是中国人所经受的一段苦难的历史,怎么能不严肃对待呢?这样的严肃对待不仅仅说是在选角、造型、制作上符合那个年代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尊重长沙会战的事实。山影的出品一直被外界评为“风格沉郁”,也正是因为每一部戏都最真实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自然而然让观众就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
“如果忘记了历史,又怎么会有未来呢?”侯鸿亮说。《战长沙》是一部认真的、严肃的电视剧,它克服了圈子里的浮躁,不去刻意地展现口号似的“中国梦”,而是通过还原历史,体现最真实的“中国梦”。
毛卫宁 无名战士的赞美诗
“拍《十送红军》的辛苦程度超过了我以往拍摄所有电视剧的总和。”导演毛卫宁说。已经当了30年导演的他,说起这一段长征路,甚至用 “绝望”来形容他当时的处境。《十送红军》没有在任何一个影视基地拍摄,是实地重走长征路,漫漫7个多月的征程,800多名演职人员穿越雪山高原、大漠戈壁、荒野草地、险川湍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外景地,这些地方自然气候之恶劣、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导演的座椅甚至找不到一块平地摆放。
“开拍不久我们就经历过地震,随后又踏上高原,那里变幻莫测的天气和缺氧的环境,所有人每挪动一步都是艰难的,每移动一个轨道要花平时好几倍力气。”毛卫宁说,看着现在电视上的精美的画面,回忆起那时经历的种种磨难,所有人是带着敬畏之心与情怀完成的这部作品。
作为一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电视剧,《十送红军》开辟了独特的单元式叙事方式,以十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贯穿始末,带领观众随影像重走长征路,了解瑞金挥师、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翻越雪山、跋涉草地、吴起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点点滴滴。
这样的方式被毛卫宁称为“击鼓传花”,一环扣一环讲述十个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与以往总是通过领袖人物来反映历史事件的电视剧相比,《十送红军》明显是个异数。
“长征就是在不断地传递,这个写法是长征所独有的,既能把长征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概括,还不至于千头万绪让观众看得太累。”然而,相对独立的情节也给主创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每一个单元的开启,都要像开拍一部新剧一样全身心投入,才能保证故事风格前后的统一。
战争剧发展到今天,要符合今天的战争美学的要求,在好莱坞,战争片更多的是把视角放低,拍摄小人物的故事,像《兄弟连》、《太平洋战争》这样的片子。中国也应该有以小见大的史诗的作品。《十送红军》就是恰好在这时出现。也算圆了导演毛卫宁的一个梦。
在剧中,毛卫宁同样选用了许多年轻貌美的演员,佟大为、蒲巴甲、王雷、李小萌、罗晋等等。“我们是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长征,但同时我们需要先进的视听手段,包括美剧与韩剧的理念。”单元剧是一种手段,选用偶像演员同样是手段。当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收视主体的时候,这些年轻的演员无疑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观众是否真正喜欢,还是看演员的演技和整部电视剧的质量。“一开始被演员吸引的年轻观众,最终会被整个故事和那段历史所深深吸引。”
“长征的故事人尽皆知,最终只有6000人走了下来,但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渐渐简化为了领袖的长征,事实上这是不完整的,这支队伍里不仅有众神,更有众生,那些生命个体是什么样的,那些无名者又是谁?因此《十送红军》写的就是战争炮灰的心灵史,无名战士的赞美诗。这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拍摄它的苦超过以往拍戏的总合
在《十送红军》的剧本完成后,剧本几年之内辗转多名导演,都因为拍摄的难度巨大,一直不能继续下去。当毛卫宁看到剧本后被深深打动。他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做这部戏,在这一年里,他没有接其他任何一部戏。而是像将军一样,指挥着自己的队伍“南征北战”,认真拍好每一组镜头。“我们有一场沼泽溺水的戏,需要演员真的浸在沼泽里,当这个年轻演员被拉上来取暖时,甚至和工作人员一起抱头痛哭,那是一种绝望的哭,是拍现代剧,拍古装剧,拍生活剧永远无法想象的事情。”由于全片均采用实景拍摄,剧组需要自己挖战壕,垒碉堡,一砖一瓦都是自己搭建。从湖南到延安,五次大的转场,高原反应几乎让全组工作人员都倒下,导演也得靠吃药来抑制头疼。
在拍摄期间,毛卫宁随身带着一本长征日记,每到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翻开那本日记,看看当时的红军在干什么。直到现在他都记得,开机那天是红军四渡赤水的日子,而停机的那天是则二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他们当时那样都撑得下来,我们凭什么撑不下去? 我得对得起这部戏,对得起这些牺牲的无名战士。”
作为第一部在“中国梦”期间播出的电视剧,毛卫宁并没有把《十送红军》定位为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在他看来,不管是“中国梦”还是主旋律,只要人物鲜活、有血有肉,故事丰满,就是一部好作品。收视率不是最重要的,被观众认可更重要。“若干年甚至更久以后,当人们提到长征时,一定都会想到《十送红军》。”毛卫宁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