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基本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探究近几年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新型教学形式——微视频,将微视频合理地引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以此来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关键词】微视频 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57-02
慕课、开放大学、网易公开课等一些教学平台的出现,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共享。这种在线课程运用新媒体,将课程录制成微视频,在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的时间段内传授知识,引来了众多学习者的追捧,因此,利用微视频来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微视频概述
1.微视频的特点
第一,具有自主性。微视频短小精悍,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一个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很容易被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反复观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播放进度。
第二,具有互动性。微视频的传播模式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观看者可以随意控制微视频的播放,参与点评,甚至可以对微视频进行修改和创作。
第三,具有便捷性。微视频体积较小,可以通过PC、手机、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进行播放,携带方便,便于传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视频的观看创造了条件。
2.微视频的应用
第一,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即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并完成作业。如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许多学校采用,多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违纪事件减少,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可以说,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为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网络开放教育。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利用PPT和电子白板录制视频课程,放到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学习,内容包含数学、语文、化学等不同科目。他有意识地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便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目前可汗学院已享誉全世界,拥有5600万的学习者,为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展现教学重难点。在计算机教学中,学习Office 软件Word的使用,“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是学习的重点,这时可以播放“插入图片”的微视频,通过视频高度概括地讲解,学生马上就可以明白如何操作,解决疑惑,再加上微视频独有的特点,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无形中就使学生掌握了重难点内容。
二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专家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各方面限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个体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习进度不同步
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不同的,主要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地区可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而教育事业较为落后地区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信息技术课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讲授同一个知识点时,有的学生接受得很快,而有的学生却迟迟理解不了,几次的失利就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放弃学习;而接受快的学生,则容易沾沾自喜,不认真听课,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就会去干其他的事情。这就造成课堂出现部分学生没有事情干,而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的情况。
2.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上机操作效果不佳
目前,信息技术课主要以讲解—演示—练习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但实际上,中学生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上机操作的成效并不理想。即使教师在学生间走动,随时进行帮助和辅导,也无法兼顾所有人。
3.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不在升学考试的范围内,因此学校、家长和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再加上初中生还没有真
正理解上课的意义,只是为上课而上课,因此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教师使用教师机讲课时,学生之间常出现窃窃私语、相互打闹、睡觉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种问题,这就导致课堂学习环境混乱,学习氛围较差,使想要学习的学生也无法专心听讲。
三 应用微视频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微视频引入信息技术课,分别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中,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
1.导入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如《网络与多媒体制作》(初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8课让你的作品动起来。
第一,课程导入,引起注意。课前教师先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有关柯南的动画幻灯片,再去网站下载一些优秀的幻灯片作品,也可选择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用Camtasia_8_4_0软件,将所有的PPT录制成一段微视频。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先给学生们播放这段微视频,强大的视听效果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第二,点明主题,激发兴趣。观看微视频后,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出来:“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个视频很有趣呢,其实它并不难,就是用前几课我们学到的PowerPoint软件做出来的。学完今天这节课后,大家也可以做出这样的动画视频,甚至还能做出比这个更好的。”从而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还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将静止的图片做成具有视听效果的动画视频。课前用微视频展示优秀的作品成果,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如《信息技术基础》(初一教科书)第三单元,第14课给朋友的祝福。
第一,课下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自己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通过网络发布给学生,或指定学生观看某个开放教育平台上讲授“电子贺卡的制作过程”的微视频。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内容和基本操作,并将问题记录下来,统一发送到教师的邮箱,教师再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合。
第二,课上练习,讨论和探究问题。课上教师先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个别问题会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得到一个解决方法。所有问题解决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掌握的知识,制作一个电子贺卡,送给班里的某个同学,看谁做的贺卡最漂亮、最精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并且教师会进行及时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解决中学信息技术课堂问题的关键。基于微视频短、快、精的特点,采取创建真实情景的方式,将问题嵌入到真实的生活情景,通过现象引发学生深思,明确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如《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三课Photoshop初探——基本操作。
第一,情境导入。在优酷上搜索“Photoshop宣传片I HAVE PSD”视频,时间长为1分54秒,内容主要表现的是一位年轻人用Photoshop改变生活的创意视频。
第二,提出任务。接着教师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今天我们也要使用Photoshop来帮助小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讲授新课。教师先通过使用传统的教师机控制学生机的方法,向学生们介绍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工具。
第四,进入情境。基本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会共享一张人物图片,用语言引入情境:“小明同学由于起来晚了,没有时间梳洗打扮,请大家快帮他把深深的眼袋和发黄的牙齿清理干净。”学生们完成之后,接着再分享一张人物的全身照:“小明走得太急,衣服穿得太糟糕了,请大家帮忙为小明重新搭配一下服装的颜色和样式。”最后分享一张城市图片:“小明来不及坐车去公司了,请大家帮小明的公司搬到家门口,重新组合这个城市”。教师根据课前播放的视频内容,创设出情境并用语言将情境串联起来。
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做任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做任务而非僵硬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 微视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来说,不管是微视频的制作还是从网上查找相关微视频,都是很容易上手的,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技术是他们的强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更为微视频的播放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其次,微视频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创设出优美、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能动地进入情境。在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形成最佳的学习情绪。此外,微视频便于传输、下载,可随时随地地反复观看,达到了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效果。
最后,利用微视频教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情境,其短而精的特点更易于中学生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感情,减少学生因不喜欢教师而导致厌学的可能。
五 结束语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但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仍不能完全地抛弃传统教学。因此,需要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率。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问题较为严重,可将微视频引入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视频教学不仅不会耽误学生的升学考试,且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容易判定是否具有可行性。利用微视频教学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还迎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37~38
[2]何招贤.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上),2014(2):172~173
[3]吴芳东、宋邦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1):50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