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于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一 从学生亲身经历中学数学
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我们要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蕴含学习数学的目标,激发学习情趣,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出现过一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本带回家的情况?
生:有过。我上次就和同桌拿错了,我都急死了。
师:是啊,(3)班的陈×同学就一不小心把同桌张×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这样一来,不仅把张×急坏了,陈×也很着急。你们说这时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请你和你的同桌商量解决的办法。
给予同学充分的讨论时间,他们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想法,陆×说:“打电话,让张×去陈×家拿。”王×不满意地说:“我认为是陈×造成的,应该给别人送去。”朱×却说:“如果不认识路怎么办?就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出示同学想到的三种办法。
方法一:陈×给张×送作业本。已知陈×每分钟走70米,走了12分钟。(让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并解答。)
方法二:打电话让张×来拿。已知张×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840米。(你知道张×走了多长时间吗?)
方法三:两人同时从家出发,面对面走来,经过7分钟两人相遇。已知陈每分钟走70米,张每分钟走60米。(你能根据这些条件得到两家之间的路程吗?)
在学生读完题后,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两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例子中学习新知,使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
二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学数学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并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架起数学与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化生活问题为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数学的头脑,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体验数学问题的深刻性。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入课题的:
师:(出示苏州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生:想。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分别出示苏州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
师:(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进行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吧。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由于创设的情境着眼于儿童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游乐园欢乐的娱乐项目中引入课题,充满情趣,又提示了新的学习内容。概念的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通过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加强了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获得了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 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学问题的源头活水,并合理地借用生活材料,把数学问题融于丰富有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让数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有效地启发学生探究思维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如在二年级分类统计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小朋友,早晨是谁送你们到学校的?是怎么来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最后我总结说:我们就来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是爸爸妈妈送来的,有多少是爷爷奶奶送来的?有多少是乘校车到学校的,有多少是乘摩托车到学校的?
学生谈到有关自己的事情都显得非常投入,教师就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部分,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要学习的内容——统计,而且由于所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学习时倍感亲切、热情高涨。从后面的教学过程来看,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要把握教材,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数学加工”,巧妙地把生活素材“数学化”,最大限度地凸显素材的本质,以利于学生的探究。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