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愿教,学生乐学;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让数学课堂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今高中教师需要面对及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主要从高中数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应用程度出发,旨在改变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授学生知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 认真备课,使理论知识形象化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是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及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按顺序将知识点展现出来,以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备课是对即将上课的准备,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效学习。高中数学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概念、推理比较抽象。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和推理是学生生活实际中很少遇到的,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2)新旧知识结合,各个知识点都相互联系。因此,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除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外,还要懂得将整个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整合能力与全局观念。
高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符号化、概念化、抽象化,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立足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将数学理论知识通俗化、形象化,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另外,在学习新知识时,还要实时巩固旧知识,并不断训练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观念。
如在学习集合时,教师只是单单说某个集合是另一集合的子集,对数字不敏感的学生是很难听懂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实际来举例说明。设A集合等于班上的所有男生,张某、王某是班上两名男生,张王组成的集合B就是集合A的子集;张某和李某(女生)组成的集合C就不是集合A的子集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使数学知识形象化,学生更易接受,而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将集合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整合能力。
二 灵活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理科类学科,要求学生思维灵活,头脑反应能力强。高中是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等处于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遇到某一问题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探索,变“形式教学”为“变式教学”,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多媒体演示、带领实际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也可以就同一道数学题用多种解决方法为学生仔细讲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数学题求函数f(a)=cosa-sina+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就可以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讲解。(1)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来为学生讲解。(2)利用解析几何题中的斜率公式,将函数转化为几何图形求解为学生讲解。(3)利用变量代换,将函数转化为有理分式函数求解为学生讲解等。教师通过这个题,引导学生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分式函数等多个解题方式寻求答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克服了思维定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高中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多练习相关解题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三 落实实际,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数学作为理科类典型的科目,知识点比较抽象,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依旧是应试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然后记忆,最后不断做题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但在新时期下,这样旧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切实际,它无法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创新学习方法,达到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因而,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来开展教学,落实生活实际,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研究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这一课题时,教师就需要将知识点落到实际,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先弄清银行的有关知识,了解三种付款方式(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公积金付款)的具体计算方式,然后让学生整理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最终使讨论的结论与实际结果相符合。通过这样的实际考察与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一个交换信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收集起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改善、分析、总结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高中数学要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在于使理论形象化,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方法灵活化,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知识应用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