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动态生成有效性的做法

2014-04-29 00:00:00吴飞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要做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就要在课前充分的预设,为生成创设条件,在课中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有效利用生成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促使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46-0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只有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究竟怎样才能构建真实有效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呢?

一 充分预设,为生成创设条件

预设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经验的展示。预设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并动态生成。

例如在一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校内教研课中,当老师提出“如果把4厘米、5厘米、12厘米这三条线段中的4厘米去掉,换成多少厘米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了?”这一问题时,多位学生都抢答道:“大于7就行了。”这位老师机智地说:“好,大家都同意,那我们就来一起数一数。”学生跟着老师开始数着:8、9、10、11、12、13、14、15、16、17、18……数着、数着,学生回答:“不行了,太大了。”这位老师追问:“怎么?刚才你们都说大于7就行,现在怎么又不行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厘米数应该在8到16之间,从而强调看问题要全面、要辩证。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教师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平衡,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

二 因势利导,使生成更具生命力

学生在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出错。教师要能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种“错误”动态资源,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资料,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矛盾心理和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经历知识形成的动态课堂,使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张扬个性。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练习:(快速抢答)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纷纷举手抢答:9/16。师:同意9/16的学生请举手!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纷纷举手,慢慢地有的学生开始议论了:涂色正方形的边长不是3,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纷纷陷入思考。这时教者因势利导:涂色正方形的边长不是3(并利用课件演示涂色正方形的边长大于3),那涂色正方形的面积能用9/16这个分数表示吗?

师:你能想办法解决涂色正方形的面积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吗?

生:把空白部分的4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旋转拼在一起,正好是6格,涂色部分就是10格,占大正方形的10/16,化简后就是5/8。

师小结:这位同学从空白部分入手,从反面来思考,先求出空白部分占了大正方形的3/8,由此推测,涂色部分占了大正方形的5/8。本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为了转化而被题目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转化是在认真观察、思考、操作基础上一种巧妙的解题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因势利导把错误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使探索更具生命力。学生在倾听、争辩、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面对课堂中及时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应及时把握,机智处理,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 适时调整,有效利用生成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要想有效生成,构建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必须辩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创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时刻关注即时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正确、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灵活处理、合理调控,全力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充满生机、让课堂充满魅力。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