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4-04-29 00:00:00张小丽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它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的集中注意力,保持旺盛的精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会学——学会”的良性循环。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悬念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45-01

一 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用一个故事进行导课:“小华今年7岁,她的哥哥小强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小强今年几岁吗?”这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却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同学,脱口而出“3岁”,另一同学马上反驳说:“不可能,小华都7岁了,哥哥怎么可能只有3岁?”又有同学说:“是不是因为他们家穷,没有每年过生日……”就在大家充满疑惑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我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知识。这样,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又让学生去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还激活了学生对数学习的兴趣。

二 制造悬念,以疑激趣

好奇心强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提示出新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故意给学生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局部,让学生判断它们各属于哪种三角形。第一次出示时,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回答是钝角三角形。而第三次露出的是一个锐角,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锐角三角形。此时,我默不作声,掀开一看,原来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只看一个角是锐角从而做出锐角三角形的结论是不充分的,只有三个角都是锐角时,才能判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这就克服了学生思维中的惰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

三 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小学生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教师的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常常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或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代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数学。让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想一想怎样折叠,

才能得到它的 ?学生通过动手,发现有以下几种折法,如

下图所示:

再有当学习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我让学生准备各种三角形,让他们展开想象,把三角形组合成房子、帆船、孔雀等各种不同的图案,并把它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中,既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又使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比多、比少问题历来都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的难点。儿童思维比较狭隘,往往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式,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就容易突破这个学习难点。(1)第一排请摆出4个圆片;第二排摆的圆片比第一排多2个。(2)第一排请摆6个圆片,第二排摆的圆片比第一排少2个。(3)把圆片和三角形片摆两排,要求圆片比三角形片多5个。怎么摆都行,摆后要求学生说出:你先摆的什么,摆了几个?后摆的是什么,要摆几个?并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几次操作,从动作到表象,学生自然就悟出谁是较大的数,谁是较小的数,也就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 在竞赛中,发展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教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如在口算加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比一比谁算得对又快”的比赛,大力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并奖给他们红花,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比赛效果很好。又如,在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把班上同学分成3个小组进行竞

赛,并让每组选派一代表从以下卡片中(

)分别取走与 、 、 、 相等的分数。每

组先给基础分100分,答对一题给这个组加10分,如果取错一题,就倒扣10分,通过这样的比赛,既把新知识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发展了学生的兴趣。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