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标理念,搞好朗读训练

2014-04-29 00:00:00李梅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朗读是学习普通话、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认真参与。语文教师应认真落实课标理念,切实搞好朗读训练。

【关键词】朗读训练 朗读能力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08-01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是学习普通话、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它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落实课标理念,切实搞好朗读训练。

一 琅琅书声可以为语文课堂染上浓厚的语文色彩

朗读训练好处多:它能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文章中的艺术形象,受到思想熏陶与审美教育;能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作品,特别适合朗读,像朱自清的《春》、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当然,唐诗宋词元曲及古代著名散文的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朗读。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上应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可以是教师动情的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的展示性朗读;可以是几个同学参与的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是美好情境中的配乐朗读;可以是小组不甘示弱的赛读,也可以是全班同学富有气势的齐读。总之,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目的也各不相同,琅琅书声可以为语文课堂染上浓厚的语文色彩。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第四学段朗读的目标和内容,研究朗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朗读是语文学科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朗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由读得添字漏字到读得正确无误;由读得磕磕巴巴到读得顺畅流利;由读得平平淡淡、味同嚼蜡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当然,这样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认真参与。朗读需要学生眼观、口动、耳听、心惟,是多种器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一种阅读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专注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在朗读练习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朗读训练的环境,丰富朗读训练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要求。

落实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意义,为学生创造参与朗读的机会,让学生喜欢朗读,并在语文课堂上加强训练、强化巩固,使朗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借助这种习惯使朗读水平拾阶而上。关于朗读的评价不能仅关注是否有圆满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有积极参与的情感态度,是否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收获。

三 朗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认真参与

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学生往往是“金口难开”,保持“缄默”,这种现状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扭转此现状,实现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和朗读技能的指导,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情感。

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朗读,目的要明确,指导要到位。首先,要把训练重点放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然后引领学生向“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迈进。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以文本中蕴含的感情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臧克家《有的人》,老师读得铿锵有力,力求传达出悼念鲁迅的感情和诗中饱含的哲理;文言文《伤仲永》,老师动容地朗读,力求读出作者的惊喜、惋惜、哀伤、告诫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老师读得气韵畅达、自我陶醉。给学生做出示范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用心玩味,让学生融入文中,读出味、读出神、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各种情感,领略到阅读趣味,得到思想启迪,从朗读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总之,教师范读课文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变化自己表情和音调,传达出文章的情感和作者的心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朗读训练应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一次朗读活动结束,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与心得体会,让学生参与评价,做到读说结合、读议结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动机,促使学生动情地朗读,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来,自觉地读、愉悦地读、动情地读,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如痴如醉,这才算进入阅读的美好境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四 朗读训练不仅要有质的要求,而且要有量的积累

高质量的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敏锐的语感。朗读训练不仅要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积累。学生朗读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的课外时文佳作,教师也要注意发掘与运用,或鼓励学生自主搜集、选择。晨读课上,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借此扩大朗读面,增加朗读量。事实证明,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认真参与、反复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情感的重要举措。课堂上朗读训练的机会应当是均等的,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而应正视、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实践。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要寻找亮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收获进步的喜悦,看到努力的方向。

此外,朗读训练要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如在全民读书日举办朗诵比赛、在新年联欢会上朗诵诗歌等,这样可以将语文课堂习得的有关朗读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加以拓展运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朗读技能。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