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历史人文精神的培育

2014-04-29 00:00:00赵敏俊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历史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但现实中“应试”成了很多学校历史教师的无奈之选,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扭转。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文培育,让信息化手段和传统教学相互交融,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历史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95-02

一 历史教学的价值不在“应试”,而在于培育人的素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中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和贯彻,成为老师们一直在讨论的重要话题。如果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颇,甚至一些历史教育界的同行们认为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试”,这样的认识让历史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他们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只注重史学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忽视了知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启示。这一系列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当代中学生在人文修养上的严重不足:缺乏正确的社会理想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缺乏社会公德和对人的理解与宽容。而以上人文精神的缺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弘扬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目前培养、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我们当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历史教学的信息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入人心,尤其是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学校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高中教学节奏的紧凑性又无法过多开展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也正逐渐融入了以多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从而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将大大扩展传统教学革新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灌输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而信息化教学之所以能完成以上的重要转变,主要是它具备了以下几个功能:

1.再现功能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古今中外各类的影像资料呈现在互联网上供人们免费使用,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些影像资料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奠定了基础。因而在课堂中一段形象、动人的影片或视频比教师一遍、两遍地反复陈述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影片中的语言、动作、音乐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不需要离开课堂也能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与体会。

2.激励功能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空洞的说教产生抵触的情况,尤其是对一些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的评价。而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白色的幕布犹如“现实之窗”,他不仅让历史上的情景再现,还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把真理和英雄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了学生的情感意志,让他们在观察、分析中敏锐地分辨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3.审美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如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音频资料,它们悲凉惨烈、庄严肃穆、威武雄壮、优美明快的旋律可从美学的角度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一曲长征时期《红军不怕远征难》深远豪迈的歌声,超越时空的阻隔,进入英雄当年的境界;一首新中国成立后的《东方红》旷远嘹亮,回肠荡气,令人遥想英雄当年。

三 信息化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历史教学的内容,在注重历史传统“规律”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性”

如珍惜生命、关心同类、不屈抗争等,这些都是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如在教学二次大战给人类带来的苦痛与灾难时,教师现场从互联网上找了一段美国将两颗原子弹空投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视频。当看到很多日本人拖着残肢艰难地从废墟中爬出来时,原本欢欣鼓舞的同学们忽然默不作声了,这时教师配合录像的画面用缓慢而沉痛的声音说:日本法西斯被原子弹轰炸是罪有应得,但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人民也是不幸的受害者,是日本法西斯将他们埋入了战争的废墟中。从而使学生们在了解了谁是战争的元凶的同时,也懂得了生命与和平的可贵,从而在心里种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种子。

2.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在重视对历史进程的作用的同时,也应从道义上认识是非善恶,在遵循生产力标准的同时,再辅以道德维度。如在介绍左宗棠这一历史人物时,教师请学生在互联网中找出他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画面,如镇压太平天国、抬棺入疆、创办福州船政局等。使学生们自己得出他的一生都是在努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这似乎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但让学生们继续从网友的评论中思考左宗棠的一生时,很多学生都会从网友们的评价中感受到左宗棠具有顽强的民族气节,他为维护祖国统一而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值得当代的青年人认真学习的。互联网上正反两面的资料让学生陷入思考,此时教师指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人物放在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考虑,而不能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衡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很多历史人物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一味地否定或肯定都是有失偏颇的。

3.对于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体验”和“生成”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转变为“教师——互联网——学生”模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以家长式的灌输者、训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如在《八国联军和义和团》一课,教师提问:为什么《辛丑条约》是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师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辛丑条约》的相关资料,但学生们看到了《辛丑条约》对后世中国产生了那么多不利的影响后纷纷议论,各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发言,指出了中国政府完全陷落,成为西方的走狗。因而在教师未做陈述之前,学生们基本都找到了该问题的根源,并自然在内心形成了对晚清政府卖国行为的痛恨。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而信息化教学是传统教学在吸收了现代信息技术以后,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改造的产物,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两者互为依附、互为促进,只有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信息化教学更加完善,使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史学价值能得到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