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2014-04-29 00:00:00张世锋李树锋
学园 2014年35期

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课堂改革的探索。笔者结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误区的反思及学习名校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误区之一:有的课堂讨论次数太多,讨论的问题不适宜。

对策:一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1~2次为宜。次数太多,本节课的目标会分散,学生的讨论就成了形式。讨论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学生的兴趣也就会减少。

图1 图2

误区之二: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对策:(1)告知学生课堂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他们应学会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教师要有耐心,应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2)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误区之三:小组活动表

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

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

习方式。

对策:培养小组长要注

意以下两点:(1)要加强对

小组长的思想教育,培养小

组长的责任心,要求小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位组员的学习。(2)要对组长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

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会议内容是:一是了解每个小组各方面的情况;二是征求各小组长的意见;三是各小组长互相交流管理经验和办法。

误区之四: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对策:(1)监督学生的行为;(2)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3)小组讨论的声音比较大时;(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6)小组讨论离开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7)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8)教师是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合作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管理者,合作学习的顾问和参谋,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者;(9)教授社交技能。

误区之五:一旦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对策:小组合作要有时间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小组里,每个成员都必须而且一定要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颇为宽裕的时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图4 图5

误区之六: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对策: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甚至用笔拟一份发言提纲。

误区之七: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他们的思路也不自觉地趋向于教师指定的小组组织者的指向,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被认同的机会。

对策:合理分组是解决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策略之一。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组内异质是指同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学习态度、性别、性格、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

图6 图7

误区之八:合作学习中的合而不作现象。

对策:(1)创设适宜的合作学习氛围;(2)建章立制,保障合作学习效率;(3)培养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4)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5)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应避免小组合作的负面影响,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