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设现状分析

2014-04-29 00:00:00黄艳红陈曦杨华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是课程目标的变化,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的三维目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析了桂林市35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的教案,以获取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预设现状。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87-02

新世纪,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2012年广西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新课改在广西实施已两年,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下简称情感目标)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如何?实施效果又如何?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情感目标的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达成对于其他要素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目标的科学预设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拟聚焦以下问题:(1)情感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现状;(2)针对这些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及意见。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桂林市来自不同学校的35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教案为样本,35位教师经过集体大备课,限时当场完成相应教学设计,样品具有一定代表性。35份教案包括高中生物必修一16份;高中生物必修二1份,高中生物必修三18份。采用数理统计法将收集到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统计,重点分析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的预设情况。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预设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情感目标的科学预设是其有效达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预设情感目标以及预设是否科学,不仅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关,而且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引导。因此,学校教师预设情感目标的现状,折射出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教案是教师为保证课堂顺利进行而提前设计的教学思路,一般而言,教案显示了所授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素养。教学设计与要求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因此,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统计分析,还可以折射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将教师预设情感目标的现状定为首要分析的问题。重点分析35份教案中情感目标的预设。一节课是否应预设情感目标及预设怎样的情感目标,主要根据以下两个原则判断。

第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同时结合《教师用书》对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描述。第二,教学经验。通过网络检索同一章节内容,同行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判断一节课是否应该预设情感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根据上述两个判断原则,做如下具体分析。

情感教学目标的预设分为科学与不科学两种。教学目标设计得合理、具体、全面视为科学。有以下几种情况视为不科学:(1)该教学内容应该预设情感目标,但教师在教案中没有体现;(2)预设的情感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偏离了教学内容,或太过牵强;(3)预设的情感目标正确,但不全面。经研究发现,这35份教学设计均预设情感性教学目标,其预设现状统计如下表。

35份教案情感目标预设现状

预设目标现状类别教案数预设目标合计

科学预设合理、具体、全面411.4%

不科学没有预设1988.6%

相关性不大,牵强3

预设不全面、不合理9

35份教案情感目标预设科学的有4份,仅占11.4%。预设不科学的有31份,占88.6%,预设不科学包括没有预设情感目标,预设相关性不大、太牵强以及预设不全面、不合理三种情况:第一种:没有预设情感目标。35份教案中共有19份教案没有预设情感目标,比例居首位。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处于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状态。第二种:预设的情感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太牵强。如将高中生物种群的结构的情感目标预设为: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将高中生物有丝分裂的情感目标预设为:通过对有丝分裂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价值观。这样的表述显得太笼统,太牵强。第三种:预设的情感目标不全面、不合理。35份教案中共有9份预设的情感目标不合理、不全面,所占比例居第二位,主要以情感目标表述不合理最为典型。为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采用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来表述,使课程目标实现具体化。新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领域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下:(1)经历(感受)水平——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2)反应(认同)水平——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3)领悟(内化)水平——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从教案上看,绝大部分一线老师没能很好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情感目标的表述依然使用传统的方法,表述含糊不清,缺乏可测性。如将高中《生物》细胞衰老的情感目标预设为:人类不能抗拒衰老,但能延缓衰老;怎样活出健康。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有部分老师对于情感目标的内涵把握得不清楚,混淆了情感目标与技能性目标。如将高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情感目标预设为:学会建构数量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情感目标预设为:用科学实验探究发现原理。

四 总结与讨论

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情感目标的预设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设立这一教学目标的初衷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情感教育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情感目标的达成。虽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情感目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间已不短,但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情感目标的预设效果并不理想,这无疑是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肖邦裕.从新课程标准谈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J].生物学通报,2003(7)

[2]魏宏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预设与达成的实证研究——基于25节高中课堂的课堂观察[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