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 00:00:00马晶照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中国高职高专院校里的语文教学被忽视的现象非常明显,与专业课相比,语文教学越来越边缘化。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进而拥有健康的人格。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边缘化 有效性 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84-01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着个体未来的社会适应程度。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从事的是最基础的工作,而且还是接触社会各个层面最广泛的一个群体,因此,他们除了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

目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边缘化的现状。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里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课时都受到了限制,因此,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就只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有效性教学。

一 抓住课堂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抓住而不浪费每一分钟是实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1.课堂导入要有效,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不同的课文,问题的切入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

2.教师应在教学中做有效的引导

恰当、充分的引导应该是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介入太多,也不要介入太少,介入得太多,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太少又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盲目状态,教师应运用恰当的问题为“诱因”,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也就是说,设置的问题难易要适中。太容易,学生“跳”不起来;太难,学生“跳”了也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做到课堂教学容量有效,设置由易到难有梯度

教学的容量其实对教师的教学束缚很大,不能盲目地在单位时间里增加教学容量,将语文的课堂变成一场盲目厮打的“乱战”。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更累。适度的课堂应是每一节都有其核心问题。一旦这样的问题生成了,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需要问题设计的梯度意识。

4.问题设置要有效,尽量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大而难的问题分解、设计成一个一个小问题。问题的梯度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发学生的活动。只有用学生感兴趣、熟悉的例子去提问导入,才能激发学生、激活课堂。

5.在课堂上要真情鼓励学生

口头评价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理解语言的鼓动性和魅力。

二 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不同,对课本理论知识做取舍,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周庆元先生提出:“认识和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内容,内容才具有质的规定性,学科内容是决定学科性质的根本依据。”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

三 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终极目标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工具性让语文学科走得扎实,人文性让语文学科飞得高远。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固有价值,达到语文学科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学生考一百分,而应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在当下这个浮躁而信仰缺失的年代,教书育人应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熟读几篇文章,会写简单的文章,更应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学应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性的传承。通过课程传递一种信息,帮助学生能以优雅、博大、宽容的姿态融入社会中。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J].语文建设,2002(7)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