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2014-04-29 00:00:00李望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为切实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7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校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必不可少。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经过一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后,但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正确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不足谈几点看法。

一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

高职校的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同学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而一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连最基本的鼠标都不会使用,打字更是“一指禅”。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上课时对教学内容不分层次,因材施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下”。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的不同,对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所侧重。翻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本,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和Internet应用这几个部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侧重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并侧重于实践操作,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侧重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更全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根据“立足够用,狠抓基础,注重实践”的思想来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到最实用、最有用的知识。

二 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目前,计算机的教学一般采用局域网控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练习,仍然是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项目的精心设计,将教学的每个知识点融到项目中。上课时,教师围绕项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项目内容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进行交流、探讨,力求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项目。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可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专业特点,考虑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案例,将教学内容融到案例之中进行教学。在设计案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制作一个或多个案例,考虑案例的可延续性和可拓展性。在设计案例时要突出案例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考虑案例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讲解案例来演示知识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案例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导,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针对教学内容分层次、学生水平分档次设计问题,分类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欲、成就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填鸭式学习为主动吸取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以人为本,完善考评体制,注重过程评价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正确的评价。注重过程考核,以实用、会用、够用为主。目前高职校的考试模式一般是“笔试+上机”,或取消期末考试,以国家一级B考试代之。通过考试,这门课就合格,否则不合格,不合格的同学下次再参加考试,直到通过为止。采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国家一级B的操作内容相对简单,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局限,应该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纳入课程的评价体系。根据课本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第一学期的成绩由阶段测试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构成;第二学期的成绩采用考试和考证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总之,高职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任课教师要对计算机教学有准确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专业特点、就业方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玉芳.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3(73):115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