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承载着中华传统道德精髓的张谷英家训文化研究为突破口,提出将传统道德标准纳入当代高职德育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张谷英家训 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45-02
当代高职学生中存在着道德素质低下、徘徊于道德底线的现象。尝试在走出高职德育困境的基础上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高职德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 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对高职德育创新的急切诉求
1.高职学生道德的缺失现状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在当前社会,少数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较大偏差。具体表现:一是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功利倾向明显,不会感恩。二是享乐主义至上,拜金主义较严重,将权力、地位、金钱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将“升官发财”作为未来人生的目标,将奢侈的享乐作为人生快乐的源泉。
第二,诚信观念缺失。近年来,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多样化的形势,他们的诚信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作弊现象严重、论文作假、求职履历造假、违约频繁、拖欠助学贷款等问题。
第三,社会公德失范。现实生活中,许多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失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达不到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例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损坏公物、恋爱男女举止过分亲昵、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排队插队、教室不关水电、就餐浪费粮食等问题在校园屡见不鲜。
2.高职德育的现存问题
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表现为:(1)传统封闭的德育观念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容,导致针对很多社会现象的教育缺乏说服力。(2)高职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过分依靠课堂讲授难以影响学生的认知,缺少社会实践也让学生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3)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德育素质提升。
3.高职德育的创新方向
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德教传统的宝库。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家训却是历经百代仍犹新的传世之宝。可见,高职德育工作的发展创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的精神资源,结合社会主义当代价值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 张谷英家训文化是继承了中华传统道德的优良典范
张谷英村以其明洪武年间迁始祖名姓而定,繁衍至今已28代,上下600余年,聚族而居可谓一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张谷英村形成了堪称典范的民俗文化,而其家训家风文化又可谓张谷英民俗文化的精髓。
1.“孝友家风”是睦亲治家之本
第一,孝敬父母。张谷英家训第一条就是“孝父母”。这里讲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子女一旦独立,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父母,精神上更是要尊重、关心、体贴父母。张谷英村中广为流传的《劝孝歌》系清朝1728年,张谷英第17代孙张锦山所作,手稿本分8章,共510韵,7140字。整篇从精心教读到男婚女嫁,述说父母的千般慈爱,万种辛劳,列举不孝子遭国法严惩,遭电击火烧的种种事例和传说,叙述孝敬之道,传授孝教之法,绘声绘色,读来通俗易懂、油然感人。教导着后世子孙谨遵“孝”道。
第二,友爱兄弟。“友兄弟”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
第三,和睦四邻。大屋人除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外,还有家训提到的“睦族姓”,也就是要和睦四邻。大屋人的“和为贵”“忍为高”的“百忍家风”传世。族人从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与外族人发生摩擦,大屋人会借过年舞龙之机拜年祝贺,消除隔阂,重归于好。正是由于受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传承数百年的张谷英大屋,从未发生过“分家”这样的矛盾与问题,聚族而居、和睦相处而不分开。
2.“尊书重教”是立德修身之基
第一,励志勉学。“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送子读书成为张谷英大屋人的家风。家族里的年轻人大都志向远大、坚持勤学苦读,大屋历来读书风气十分浓厚。民国前,这里就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1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等,其中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夺取文
魁者,不乏其人。改革开放以来,村中走出三百多名大学生、两名博士生和一名留学英国的博士后。
第二,蒙以养正。张氏家训中“正蒙养”的意思就是强调在孩子启蒙时期,就要端正其行为态度,反对溺爱、宠爱孩子,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可见传统家训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对子女成才的重要性。
第三,应世经务。“勤职业”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则受饥,一妇不织则寒,是勤可以免饥寒”。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大屋人仍要求子弟耕读并重,学些技术、手艺,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知识公民,热爱党的事业,尊崇自己的职业,这是有效服务社会的基础,应有目的地去培养当代学生敬业、爱业乃至精业的道德操守。
第四,报国恤民。家训族戒中“忧国家风”在大屋的楹联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庆贺抗日铁血团成立会场联”,抗战初期,张谷英村青壮年一代成立抗日地方武装铁血团,张渥潜为其撰联:国威不振,民命堪嗟,远望烽火连天,大好河山都变色;前敌方张,后援有待,遽看英雄起义,但凭铁血建奇功。另有抗战时期“三个保联合唱戏联”,其中一联:保民多重任,须知保全国土,保卫人群,保持信念,保存社稷,务必严密之保甲,努力之保长,切莫再涨戏,保留粮食过荒年。从大屋的楹联词句中描述出抗战时期张谷英村人的爱国热情。
第五,崇尚勤俭。张氏家训中的“尚节俭”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耕苦读节俭为”。自古以来,杰富名流,儒家创作,无不勤奋苦练,而后成功立业。
第六,杜绝恶习。张氏族戒中:“戒酗酒、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等不良习性。要他们知错能改,“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除严格规定外,教化惩处并行,执行严肃,违者必究。
3.“宽容忍让”是为人处世之道
第一,宽厚忍让。家训“存忍让”叮嘱家人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特别是对乡亲邻里,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夫万事当前,忍则大可化小,小可化无,不至逞凶构讼,亦不至事后追悔。”指如果做人不能谦和,遇事不会忍让,则会导致灾祸。
第二,救难怜贫。“恤贫寡”讲究人道。不少家训中都体现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弟家人发扬人道精神,量力济人。
第三,谨言慎行。“慎言语”劝诫子弟说话不能言不由衷,不能道听途说,不谈他人隐私。正所谓“虚伪之言,久经必露出破绽,故出言必先自思量”。是合理的便说,不合理的便不可说。有损于人的便不可说,勿说大话,勿说空话,古人云“言寡尤,行寡悔”。
除上述内容,张谷英家训族戒中值得借鉴的还有很多,其在论述与人相处方面强调存心地、存忍让;遵纪守法方面有“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等;日常生活方面有“崇廉洁、尚节俭、戒酗酒”等。从社会角度讲,当前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在张谷英家规、家训、家风中得以体现。足以说明传统家训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精髓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高职德育工作者应当更好地加以发展和利用。
三 以张谷英家训文化研究推进高职德育工作创新
1.将张谷英家训道德准则融入高职德育课程教学
第一,不断整合德育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考虑根据教材编写讲义时,将张谷英家训文化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进行抽离、剔除、概括和整合,通过授课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现有教材体系的功能不足。
第二,改进德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张谷英家训文化带进校园,必然带来德育方法的改变。这既可以弥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的空洞,也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不要把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让学生直接走进张谷英村去看、去听、去思考,让德育离学生近些、再近些,让枯燥的说教因距离的拉近而显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以张谷英家训文化为内容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围绕张氏家训文化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九月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月、十月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月、十一月孝道与感恩主题教育月、十二月敬业与诚信教育主题月等。
第二,以张谷英家训传统道德准则主题营造德育氛围。广泛利用校园广播、网站、院报、宣传窗和各种媒介以专题形式集中宣传,加强学生对传统道德内容的了解和广泛认同。宣传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选取具有时代性的新典型、新事物,做好传统与当下的结合。另外,还应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等最新信息手段进行互动,触摸大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想法,做好答疑解惑、思想引导工作。
第三,要注重校园内的文化载体建设,将张谷英家训文化气息融入院校的每一个角落。如搞好院校张谷英文化研究室、张谷英家训宣传标牌的建设,充分利用教室板报、楼梯标语、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广告牌等载体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震撼,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激励和感染。
3.以张谷英家训文化研究为主题打造德育网络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世界大学城”搭建网络化的德育平台。德育平台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实践教育的高度浓缩,它突破了实践基地在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拓展、时空延伸。在与老师互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极大地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手段践行传统道德要求
道德需要践行,高职德育工作必须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湘北地区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张谷英家训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前往张谷英村实践教育基地现场参观,让大学生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张谷英传统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增强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感性认识。之后,学院团委或者学生社团可以组织学生以张谷英家训文化为主题开展传统道德宣讲或者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更好地理解传统家训文化的社会道德建设的潜在价值。此外,应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公益、“三下乡”、帮贫扶困等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在亲身实践中去切身体会道德力量。
参考文献
[1]肖自力主编.古村风韵——张谷英大屋漫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