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高校的考证种类及范围更是不断增加,而考证难度也随之不断提高。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学毕业生更是把考证当成了自己求职成功的“护身符”。为此,笔者就“考证热”现象针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以期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考证热”。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证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37-02
一 案例背景
21世纪初,考证热潮席卷中国各所高校,莘莘学子纷纷投身于各种各样的“考证战”中。“考证热”的诱因无疑是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项制度促使各高校学子纷纷通过考证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除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之外,继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后,原本珍稀的大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踏出大学校门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的优势,这更是驱使大学生不得不以考取更多证书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然而,在考取这些证书的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收获多少?在走向社会以后,这些证书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又有几个呢?
为此,我就“考证热”现象针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在对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是一人持有多本证书。79%的学生表示考过证书,有1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考证但都准备参加考证,只有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考证,有2%不打算考证。从考证选择方面看,有7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会选择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26%认为自己会选择兴趣考证,或许是与专业无关的证书。考证的目的与原因:44%的学生认为是为以后的就业有更多的竞争力,有40%的学生是为了加学分;有13%的学生是从众心里,看到别人考自己也去考;有3%的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没有任何目的性。此外,还得出大二大三的学生对考证的需求更急迫。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造成时下“考证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并不只是时下的大学生追随潮流而已。因此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恰当处理考证与学习的关系已成为各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 案例情况
小刘是山东理工大学2012届毕业生,现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工作。通过跟他的沟通我了解到,在上大学时,认为多考证书对以后求职必然有好处,也没有对职业生涯做出任何规划就一头扎进考证大潮中,考过了很多证书。可是现在他的工作是销售,除了普通话用上了,别的全都没用上。当初求职的时候想去做导游,可是他所考的导游证却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去某私立学校应聘教师时,由于有教师资格证作为敲门砖,很顺利地得到了实习的机会。但是仅仅一个证书没能给他一个正式工作的机会。原因很简单,有证书,却没有能力。选择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等都是与专业无关的,不仅没能在大学里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能力,甚至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
三 案例分析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情况下急于求成,盲目选择。据一项调查发现,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必考科目外,在校大学生有超过73%的学生还准备考取其他方面的资格证书。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家都想用证书来增加自己竞争的砝码,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考证也不能盲目,不能把证书看得高于一切,能力比证书更重要。很多学生在考证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对培训内容、组织机构、证书使用等都不是很了解,为了考试只是考前埋头背书苦记,最后虽然通过了考试,但没有实际应用能力。这样的证书并不能为求职增加任何砝码,反而因考证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得不偿失。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
四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
我们在看到“考证热”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积极作用,只有理性而全面地对这一现象的利弊进行评价,我们才能对这一现象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辅导员,我更应该对学生的考证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引导他们在考证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下文为学生们提出几条建议:
1.学生方面
第一,应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对考证的过程和培训应认真对待,认识到这是自己掌握一定技能的又一次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证书。从企业的用人原则上看,求职者的个人实际能力是最重要的,企业是否录用一个人的关键就是看其工作能力是否达到职位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强调专业能力的职位,如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营销岗位等,企业更青睐有能力的求职者,而非有证书的求职者。因此,不论考哪个证书,都应以提升能力为最终目标。
第二,应谨慎选择专业项目。如今职业证书市场鱼龙混杂,一般来说,选择时应关注证书主办机构的历史背景、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性、证书市场口碑等因素。此外,很多证书都有周期性,特别是IT证书,一个证书项目刚推出时非常抢手,但随着IT技术的更新换代或持证者人数的快速增加,证书含金量自然会有所降低。因此,在选择证书时还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第三,应量力而行,对号入座。不同的证书有各自的知识侧重点和考试方式,不同考证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考证需求也各不相同,只有两者有机匹配,才能使考证发挥最大功效,学生们在考证时应首先从工作需要出发;其次是从自己感兴趣、愿意从事的行业,或从与自己发展相关的职业出发。要立足本专业,在学习好专业知识、有空暇时间的前提下,再去学习其他课程,考一两门与本专业有关或跨专业的证书,同时要量力而行。因此,考证前首先要摸清相关职业领域各类证书的底细,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精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证书,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
第四,应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考证只是就业的辅助条件,不能本末倒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靠多一两个证所能代替得了的。大学生还是要基础牢固,突出专业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与外语已成为基本的生活工具,如果大学毕业,操作电脑好像蜗牛赶路,外语仅是一张等级证书,而现实的招聘单位更青睐于选用基础过硬的熟手,轻车熟路,省去实验与培训的成本。
第五,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方面,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也对考证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应在对未来职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学校方面
第一,及早与企业联系,剖析企业用人的标准。用人单位录用新人最主要的应是看求职者有没有具备用人单位所提供岗位的工作能力。学校应主动联系企业,让企业人力资源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讲解一下企业真正的用人标准;同时,给予学生们考证方面的各种科学性的指导,告诉学生们主要看重的是工作能力,其次才是相关证书。
第二,开展就业指导及相关系列活动。开展高效、精彩生动的活动,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而进取。考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方面,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也对考证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三,选择表现优异的学长做经验报告。让学长介绍一个工作中真正需要的能力,证书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如果毕业生拿证书做文章而没有具备相当的工作能力,在试用期也会露出马脚,最终得不到录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不要盲目追求考证。
五 案例反思
大学生“考证热”是由就业需要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产物,对于人力资源发展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存在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容忽视。作为辅导员的我会继续努力,科学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证书的客观评价和科学选择能力,让学生的考证心理趋于合情合理、健康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科学的职业生涯氛围。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