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014-04-29 00:00:00杜南岚
学园 2014年35期

【摘 要】共青团在高职院校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成为课程教学以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高职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分解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长;共青团自身进行职能创新,并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服务;践行校企融合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共青团 创新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35-02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高校的基层组织,它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共青团作为一个青年组织应发挥其联络及领导作用,聚集有为青年,激发他们的思维,推动大学生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学术群体、自身素质、科技环境、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总体上看,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当前的创新能力不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实践与参与意识不强

很多大学生或许有足够能力进行创新,但他们缺乏投身实践的意识,要么好高骛远,要么畏惧不前。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等都需要学生认真领会、观察并思考生活,并从中得到灵感。只有具备创新的灵感和方向之后,才有创新的行动。当前中国有几百万高职在校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创新或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活动中,整体上高职院校缺乏创新的氛围,学生参与意识淡薄。

2.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从定位上是直接为生产、管理、运营等一线岗位培养人才,这种定位强化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技能学习意识、实践意识,但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以及创新环境的创造。创新需要有较为明确的方向、长期的奋斗目标,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没有继续求学深造的意向,学生更加愿意选择参加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各类活动,特别是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到企业实习或者小规模的自我创业。即使学生具有创新动机,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学生不善于创造和利用现有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从而限制了高职学生创新能

力的进一步发展。

3.创新师资力量缺乏

创新成果不是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它是在学校提供设备场地、教师确定创新方向等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但事实上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来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或者是学校合并组建之前技工学校的教师。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教师所掌握的一些技能有些落伍,让他们再去为学生的思维创新进行指点也是勉为其难。

二 高职院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共青团作为青年组织,是青年中的骨干,具备新思维、新方法和创新动力。在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1.分解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长

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创造一个新的产品,或创建有轰动效应的商业模式,它是由很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具体来讲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总结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创新的条件和资源总体不如本科院校,但学生如果分解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某方面的特长,也是对其本身能力的一种创新。这方面共青团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学校团委充分发挥团组织委员的作用,对创新能力进行充分解读,将“创新”的神圣性变为学生可以理解、付诸实际行动的内容。很多学生畏惧创新,觉得创新高不可攀,其实很多创新也来自于点滴的积累。对此,团组织可以通过定期的宣讲会、班会、社团活动、讲座、学术沙龙等对“创新”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白“创新”其实就是“改变自己”,就是提高某方面的能力。只有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之后,才会逐渐形成符合其本身的“创新”行动。如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差,宣讲中就要强调表达能力对应聘工作至关重要,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差,对他们进入职场后的晋升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学生明白了这些“创新”的含义和道理之后,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优化与真正的创新活动。

第二,创新分解后,团组织还应创造一些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或评价。如班会中让学生轮流组织团组织活动,通过招聘的方式招募学生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建立团报鼓励学生投稿以展示学生形象,团组织自身则要定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团学工作手册、素质教育手册以及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另外,也可以和班主任联合定期组织一些具备竞赛性质的演讲比赛、讨论活动、文案策划(如创建班级BBS、网上校内应用商店、实习总结等)。通过团组织的这些活动,发挥团组织委员的动员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参与能力与表现能力,就是对他们本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2.共青团自身通过职能创新,努力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工作是在校党委领导下,与学工办、各种社团工作进行交织与配合的。要发挥其引领学生创新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职能本身进行创新。

第一,树立人本化服务的理念。共青团是服务于学生的,但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共青团组织仍然有较强的官本位思想。因此学校在团干部的录用、调任、评先等环节上,应该引入强有力的能力测评机制,从团工作愿景、IQ/EQ测试、团工作组织建设、团队建设方面,对团干部进行测评。团组织强大后,才会用他们的组织能力、团队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创新工作做好服务,特别是对学生创新平台的搭建上,而这些工作本身也是团组织工作的创新。

第二,社会化运作,同市场经济衔接,将团工作融入社会中。很多企业本身也有团组织活动,可以和这些企业的团组织负责人建立联系,让企业和学校的团组织活动相互衔接,既让学生了解企业和社会,也为他们可能存在的创新提供方向和一定条件的支持,而这种校企互动的团组织活动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支持。社会化运作还可借助社会的力量、资金与其他资源,特别是与政府部门的团组织进行衔接,争取各类活动资源的支持,将学校团活动提升为社会活动,实现青年事务社会化。

第三,项目化推进的理念。项目化推进是为了改善目前高职院校团组织工作的“无为”现象。这需要团组织设定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时间节点,并将其工作公开化、项目化。如团组织设定团书记完成两个月内与两个企业的团员互动学习任务、团组织委员负责组织两次团员沙龙活动等。事实上,这些工作学生会、学工办、各类社团都可以完成,但团委工作带有社会政治组织的属性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它可以充分联合诸如学生、各种社团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相互配合。

3.践行校企融合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充分接触生活和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对此共青团需要充分践行校企融合理念。

第一,邀请青年创业者到学校进行讲学,面对面与学生沟通。高职学生对纯理论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应强调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领悟能力,进而提高商业创新或应用创新能力。这些创业者在某个方面一定存在创新点,如创业方向、创业方式、方案策划及执行方式等。条件合适的还可以让学校学生参与到这些企业的创业中,感悟企业创业的文化精神,认识到创业过程就存在创新性。这种交流的好处还在于学生可以对自身有更为明确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让学生不再处于职业的混沌期。

第二,重点宣扬企业文化和通用的企业管理精神。共青团本身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组织,应强调青年敢于承担、快速执行、不推脱等精神,而这也是作为职场人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共青团组织要和企业青年团体组织进行沟通,理解企业文化和通用的企业管理精神,使学生领会企业的连带责任制、成本为王、多沟通、做事先做人等多种企业文化。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不仅是一个政治性组织,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构筑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平台上,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平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周、曹玲飞、汪明朴.试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非智力因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戴宁、刘爱军.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