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29 00:00:00于兰王双印王亚杰
学园 2014年27期

【摘 要】本文以长春工程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背景,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充分体现“现场工程性+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7-0032-01

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在我国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12S),2006年开始招生。根据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4)与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同属工学门类的土木类专业。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创办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索。

一 特色化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41号),于2013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为了充分适应《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人才培养的精神,重点突出体现“现场工程性+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色培养目标定位,长春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科学地制定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明确给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 理论教学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有着很强的交叉学科特点,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适应这一特点,才能更加符合专业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行业发展需求,必须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充分储备,因而提出“拓宽专业口径”的理论教学体系原则。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要是在建筑领域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内容涉及跨学科的知识。

理论教育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三 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创新思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建筑行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工程实践经验的培训。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能力培养环节三部分组成。同时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实验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也是将来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 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原则”,强化多学科、复合性的理论教学;通过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全程不间断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现场工程性+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编制.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64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