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智能的家 健康的家人

2014-04-29 00:00:00
互联网周刊 2014年15期

“刚需”二字看起来就像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切入刚需领域,商家总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用户总能体验到意外的服务,业态总会繁荣无比。所以大家都在找刚需,找强需求,也因此有各种各样判定某种需求是否是刚需的办法,而无论以何种评判标准,家庭健康在智能家居领域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强需求”。

只需要看一下市场上的养生书籍有多火爆,就可以知道人们对健康养身的关注达到了何种程度。在这种重视之下,健康软件、健康硬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应用场景,也因此使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更加智能。

环境、医疗、理疗:3大智能健康形式

在家庭健康的需求和商机刺激下,很多家居产品多了健康监测功能,很多医疗监测产品有了智能属性。目前已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健康、医疗健康、放松理疗3大类。

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空气和水是最被关注的两大领域。长时间暴露在有污染的室内空气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的累积危害非常严重。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颗粒物、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空气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值,可以判断室内各项污染物质的浓度,并进行有针对的防控措施。除污染物外,湿度、温度也是跟健康相关的空气指标。空气果、Nest温控器都是此类装置,空气果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空气检测,支持湿度、温度、二氧化碳、PM2.5等数据的检测和提醒。智能温控装置Nest 可以通过记录用户的室内温度数据,智能识别用户习惯,并将室温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防止饮用水污染也是家居健康的一大重要课题。饮用水中的致病病菌或有毒、有害的物质都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引起污染的原因包括水源污染、管网污染、二次供水污染等各种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与生活饮用水不安全有关。而随着人们对于“饮水安全”的高度重视,净水器也将变得越来越畅销,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家居医疗产品在数字医疗、智慧医疗的背景下也开始了智能化进程。不同于上一类别对室内环境的监测,这一类别主要是对人体的健康监测。体重、体温、血压、血糖、脉搏、心率等各种人体健康参数的监测都由传统的检测仪变成了智能检测仪。智能体温计、体重仪、血压计、睡眠心率检测仪市场上这类产品数不胜数,借助智慧医疗,患者每天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体检。借助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医疗产品采集的健康数据可以实时传医院,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医生可通过可视化设备立即进行干预并及时处理。除了健康监测,家居智能医疗健康还包括康复治疗、看护监护、临终关怀等各种场景的应用。

放松理疗是家居健康领域的又一类产品,利用微弱的外部物理刺激引发人体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这些反应影响人体的功能,使人体舒缓放松,如葱油饼手法的SPA,更多的是应用在慢性疾病的恢复和治疗。

实用、精准、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阻碍

尽管前景看好,需求看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智能家居健康类产品与大众需求对接并不顺畅。产品与需求之间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市场繁荣的压抑,始终有一层隔膜在阻碍,商家点不燃用户的兴趣点,用户不认可商家的产品。

刚需?强需求未刚需。健康是刚需,健康产品并不都是刚需,甚至离强需求都很远,可以满足用户的一部分需求,却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结果往往导致用户望而却步。在很多移动医疗或是智慧医疗的论坛上,一些创业者也包括部分在这一行业浸淫已久的“专家”,他们信誓旦旦地说着自己的这一产品将解决百万甚至千万人的健康隐患,语气坚定、眼神坚毅,却总还缺乏一些信服力。其实所做的多半是智能体重仪、体温计等一些入门较低的健康类设备,主要工作是帮你记录一下相关的生理指标,仅此而已。与此同时,也能听到一些冷静的声音,他们规规矩矩地将业务范围限定在了慢病管理领域,目标客户也就自然而然地限定在了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患者对家用医疗器械才有着真正的刚需。

实用?实际并不好用。没有精准地把握住用户的需求,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现在很多宣称智能的家用医疗健康类产品多半只能做一些数据记录功能,最多给出一些众所周知不痛不痒的建议,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关联的家人手机上,对于数据的挖掘和数据的分析都还远远不够。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医生资源和完善的数据模型对采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和匹配。而对于监测家居空气环境的设备,除了简单的监测功能却不会起到根本性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就算是简单的监测功能也很容易在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上集成,与其它家庭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功能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

精准?医生并不推荐。这一因素主要是针对家居医疗产品而言的,在智慧医疗中,非常尴尬的一点是职业医师和专业医院并不认可智能产品的数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数字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家用消费级医疗器械的数据精准度还完全达不到临床使用的要求。早前央视新闻播出“指尖上的医疗”,结论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数据只能当参考”,虽然只点名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其实很多家用设备同样摆脱不了数据不可靠的窘境。之前在某厂商展会上看到一款无创血糖仪,问及精确度,表示产品定位于家用健康设备,非医疗器械,可见在测量精确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价格?勉强能接受。贵和性价比是某一产品被市场大规模认可之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单从售价方面来看,智能健康设备的价格要远高于传统健康产品,传统体温计和智能体温计的价格相差不止10倍,而后者却并不能同等地提供接近十倍的价值和便利,消费者当然不会买账了。即便有类似小米的魄力将产品定价为79元,消费者就算买回来也会很快把它像垃圾一样丢在一旁:因为健康无小事,将就不得。

家庭医疗健康该从何处着手?

当然,大众也并非不能接受单纯健康类的设备,首先这些设备要保证足够的精确度,而非语焉不详的参考价值,并能够通过持续的跟踪记录,根据专业人士或是严格的数学模型推算或测算出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其次,现阶段的确并没有足够成熟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可以全面跨越至家庭医疗健康领域,潜力巨大但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慢病管理是少数可以着手切入的领域,但对专业性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而对于多数想在这一领域掘金的创业者来说,还可以从外围的空气和饮用水的监测和净化,以及婴幼儿安全健康监测入手,如大受好评的Owlet婴儿体征智能袜子,前提是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数据精确度。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用户隐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