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三亚

2014-04-29 00:00:00胡影
美食堂 2014年8期

有时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进入市井里,体验与众不同的旅程是一种幸福。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喧嚣的菜场里,找回自己人生最初的一页。

这阵子因健康原因来三亚休养。上海到三亚,一个南方城市到另一个南方城市,后者更像彭坦唱的“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在这里,我甘心每天早上勇闯甚至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去一个闹哄哄、乱糟糟,却令我心生喜悦的地方,掀开这一天的生活。慢慢地,它开始变得不可替代,以至让我产生了一种自己已然成为海南人,并扎根于此的错觉。这个地方,是菜市场。

确切地说,我的三亚的一天从菜市场外开始。那家卖各种汤粉的小店,门口停满摩托,店里坐满大人小孩,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在从凤凰岛的住处慢慢接近它的几百米的路上,我从胃开始准备苏醒,而这种地上扔着香烟屁股和餐巾纸的小店,在上海我应该是不会进的。但这里的热闹劲却好像在保证着,放心大胆地来吃吧,我们做的是良心饭。海南人把炒粉叫腌粉,强调略浓的酱油味,我更喜欢汤粉,比如后安粉,蛮典型的热带地区的清淡口味,汤汤水水,早上吃也不会太干太生硬。把薄薄扁扁的米粉煮到半透明,加黑猪脚和海螺煮的汤,再放上金黄的干煸油蒜、肉丝和酸菜,足够鲜香,让人精神抖擞,胃口大开,更够软糯,正好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开启上天赐予的这新的一天。而店老板在大锅边的蒸汽里忙活的身影也叫人生起斗志,理所当然地投入自己的忙忙碌碌中去。

饭毕,沿街走,挑担或骑三轮来卖咸鱼、虾酱、山药和鸡蛋的阿姨婆婆们都已经出摊。菜场正门口卖干凉茶的新疆小哥的凉茶介绍板都已经晒到字迹模糊,同样入乡随俗地一声不吭玩手机,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点泡水,竟然真的喝好了脸上的痘痘!菜场入口处卖水果的,红红绿绿,堆得煞是好看,拍了照发朋友圈,都纷纷点赞,还有的问在哪拍的,哈哈,这源于生活的“艺术”隐藏得还真好!门口还有卖包子蛋饼的,热气熏得卖包子的小姑娘脸色红润,卖熟玉米、红薯和芋头的那家突然新增了“木薯”,让我们赞不绝口,劲劲的很有嚼头。

往里走是蔬菜区,略微显得平静,后面的海鲜区才是惊涛骇浪热气沸腾,人流明显集中,砍价声喧天,各种鱼和贝壳类把台面铺到没有空隙,远远甩开在海边不入流的鸡鸭鱼羊猪肉摊,用人气宣告自己在早市菜场的主人地位。娘子军挥刀剁鱼的场面实在是豪气冲天,特别是碰到这里很著名的马鲛鱼,就要左手拿棒,右手拿刀,用棒砸刀脊,才砍得断厚厚的鱼骨。偶尔会碰到背后背着幼小的宝宝,和母亲一起剁鱼的年轻女子,看了只叫人感叹母亲的伟大,那家鱼买得也就格外心甘情愿。

于是,就这样两手满满地挪回家,期待着中午的海鲜大餐。好像生活就该这样活色生香,就像蔬菜和水果,地上跑的和海里游的,似乎一样不能少,凑齐活了才够生活的滋味,而公交地铁上的豆浆粢饭和下班回家的速冻水饺,不算生活。尤其是这里北纬十八度分外鲜美的海货,让每天的日子能从这里掀开,成为一种幸运。更幸运的,或许是我及时找回了这原本就要丢失的、最初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