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丹青墨上诗

2014-04-29 00:00:00天涯莫名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4年2期

Fu Baoshi, who is known for his paintings, articles and seals, is as famous as Qi Baishi. He was fond of seal cutting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ies as a young boy and learned from Guo Moruo and Xu Beihong. Simultaneously, he had been to various places to find creative inspirations, thus making his painting unique and expressive. He is not only good at drawing landscape but also skilled in painting people. What’s more, he is also the first man who opens up the new er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中国近现代国画界南北二石并称,这其中与“北石”齐白石齐名的,就是以“画、文、书、印”四绝著称的“南石”傅抱石先生了。抱石少攻印章篆刻,治画史,并为书画创作,曾留学日本,得郭沫若、徐悲鸿为师友,远法石涛、顾恺之等辈,又亲览河山,“搜尽奇峰打草稿”,能独树一帜,以诗入画,以形传神,工山水,亦擅人物,开新时期中国画变革之先河,堪称大家,可谓宗师。

傅抱石的笔墨人生是随着他对画史的研究、对自然的体验、对诗文的感悟以及时代变迁而升华、转变的。出身伞匠人家的傅抱石少年贫苦,曾篆刻印章谋生,然他能变手艺为艺术,实得益于他对理论的钻研,对古之先贤思想的领悟和效法。由“为稻粱谋”的刻字生涯进而浸润于绘画史论之中,使他得以接触到石涛所谓“我用我法”、“搜尽奇峰打草稿”,奠定下他的艺术思想和方法,也建立起他和石涛之间相隔数百年的精神传承与师徒渊源。这一时期他为世人贡献有《国画源流述概》、《摹印学》和《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三部著作。

得徐悲鸿力荐东渡日本后,抱石师从金原省悟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专治画史,成为这位美术史界泰斗的爱徒高足,同时结识了郭沫若,得其欣赏和指导,声名渐起,画作日丰。1935年,《傅抱石中国画展览》于东京银座举行,中有山水《瞿塘图》、人物《渊明沽酒图》和情趣盎然的生活图卷《笼鸡图》。《瞿塘图》宗法石涛山水自不待言;《渊明沽酒图》笔法绵细、人物飘逸、意境清远,深得顾恺之“以形写神”之三味;《笼鸡图》以俗事入图画,更显天真自然。此次展览的作品是抱石先生早年画作的代表,也是他风格精神的体现和画论思想的反映。

归国后,傅抱石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多有著述,益增翰墨,更于南昌举办画展。抗战爆发,先生受郭沫若之邀任职于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后辗转撤至重庆,寓于西郊金刚坡下,开始进入艺术巅峰期。

这一时期抱石先生画作精品倍出,其中山水名作当属《夏山图》,人物长卷有《丽人行》,更有《琵琶行》、《长干行》、《唐人诗意》等以诗入画之佳构,不特赢得盛名于一时,更足称继往开来之大事业,奠定了他一代宗师的地位。以《夏山图》而论,笔墨酣畅、浓淡有致,险峻秀逸兼而有之,深得蜀中山水之真趣,是为“搜尽奇峰”之力作,世人评曰“蓊郁淋漓、气势磅礴”,其所宜哉。至《丽人行》,则线刻清雅、墨泼浓郁,勾画美女有形神,点染景致添意趣,得徐悲鸿誉之“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乐”,更有徐悲鸿、张大千二人的款题,平增身价,实难得之瑰宝。《夏山图》为傅氏山水之代表,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丽人行》后赠予郭沫若,1996年拍出1078万元之天价。

《丽人行》取材自唐杜甫同名长诗,亦属以诗入画者。抱石先生在金刚坡下斋中,“打破笔墨约束”,独创出散锋乱笔的“抱石皴”,纵笔恣肆、物我两忘,臻于超然化境。

新中国成立后,抱石先生满怀激情,亦为时事所感,积极投向中国画之变革,更致力于寻求个人艺术之突破。他是中国以毛泽东诗词之意作画的第一人,这种题材上的突破使得他获得了艺术新生,亦奠定了他在新中国国画界的地位。从《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到《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再到与关山月合作的人民大会堂壁画《江山如此多娇》,抱石先生实现了新技法和新题材的结合,展现出艺术思想的新风貌和现实生活的新气象。

在此前后,傅抱石得邀受命旅欧写生,赴毛泽东故乡韶山写生,更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关山河岳,留下《韶山组画》、《待细把江山图画》等大量作品。

傅氏好酒,款识常题“往往醉后”,可谓近现代“饮中之仙”矣。(责编 贺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