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N通信技术应用分析

2014-04-29 00:00:00王涛
中国新通信 2014年21期

【摘要】 随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EPON通信技术在应用技术层面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根据EPON业务的扩展层面(核心网、接入网、驻地网),提高了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并在安全性能也有了逐步提升。其中在接入网层面上利用不同的传输数据信息的波长进行复用,使得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笔者在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于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关键字】 通信技术 EPON 传输速率 安全性能

一、EPON技术特点及原理

EPON系统可分为三个网络结构层次,分别为:核心网、接入网以及驻地网,其中核心网为整个网络系统的主干网络,承载着语音业务、视频业务、数据业务;接入网包括:网管、OLT、ONU、分光器,OLT处于接入网络的节点部分,与分光器和ONU等设备相连,为用户提供网络接口。按照现有通信网络传输结构,无线电传输波长有1550nm、1310nm、1490nm,每段波长都承载着每个信道频段的数据信息,通过传输设备将数据业务信息转接至终端设备;其次便是驻地网,驻地网可通过不同层面划分局域网,可通过终端设备的IP、Mac、网络层次结构划分,最终将核心网络的数据信息传输至驻地网终端系统。

EPON采用无源光网络器件,连接OLT至ONU之间的传输线路,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这种介质来源广、价格低并且传输速率高;其次EPON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两个不同的波长能够用一个OLT进行连接,连接后的数据可通过终端传输设备分送给32个用户使用,这种组网技术在FTTH网络部署结构中普遍使用。

二、EPON保护机制

EPON保护机制主要从网络复合型结构上进行选取,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网状型、复合型、环型等,但EPON主要使用于星型和总线型拓扑结构。

其次EPON保护机制在划分光分路器模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干分路器一种是分支分路器,主分路器控制主干线路数据信息的传输,控制速率在10Mbit/s,传输途径为NGN至城域网阶段。

分支分路器控制的是OLT至NOU之间的路径,保证各个支路数据速率在4Mbit/s,在传输阶段主干光纤、星型、总线型网络结构保护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

2.1主干光纤保护机制

主干光线保护机制使整个传输部分的故障率降为0,采用倒换开关测控程序。传输线路可分为四个转折点(ABCD),当数据信息在线路传输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破坏,导致数据传输线路D点的中断,启动倒换开关测控程序后,便会由外部线路转向至内部线路,开始由(DCBA)的顺序进行,当传输至C点时,再由内部线路转接至外部线路,再由C点转接至外部D点,将传送的数据包传输至终端服务器,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信号损耗的功率在20dB范围内,所以ONU需要重新对数据段进行测量,原有测控技术没有对传输中继段进行二次测量,导致中端复用阶段数据信号的损耗增大,接收设备接收的数据信息出现失真。在进行二次测距后,能够掌控传输数据信号的损耗。

2.2星型全程保护机制

星型全程保护机制采用全光纤链路保护部署方案,线路有中心机房敷设至光交箱,光交箱内的OLT根据小区用户数量以及所用传输带宽决定其数量的多少,其次再由分光器将光纤盒分配至小区单元口,光分路器一般选用1:8或1:16,一个端口可分出八个中继段供用户使用。这样既减少了成本的投入,又能对线路进行很好的维护。

三、EPON融合通信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EPON现已融合了当今多种宽带业务,承载着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等,其中互联网接入、在线视频以及3G语音业务宽带连接速度达到了2—30Mbit/s,原有网络结构都是采用双绞线的传输模式,传输速率慢、丢包率高并且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经常出现失真现象,导致终端服务器无法读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但在现有结构模式中,传输速率比原来增加了10倍,丢包率降为3%,其次传输信息的时延也将为200ms,这样能保证终端设备能够准确的获得数据信息。在传输视频业务时,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将两种不同的波长在同一传输信道内进行传输,原有传输模式采用多条信道传输,出现业务数据堵塞的现象。而现有结构模式对此进行了简化,将两种不等的波长在同一线路内进行传输,这样既能提高了传输数据的带宽,又减少了中间的延时效应。

四、结语

通过对EPON通信技术的探讨分析,使得笔者对此结构有了重新的认知。这种技术解决了传统网络传输速度慢、稳定性差的难题,在现有网络结构中,传输的网络速率和延时效应都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技术在FTTH网络拓扑结构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此为网络现代化作出更好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胡德春,肖石林.下一代无源光接入网技术PON的技术演进[J].光纤新闻网,2006,13(6):21-22.

[2]张晋豫,刘犁.基于效用EPON分布式动态宽带分配实现机制[J].软件学报,2008,7(25):12-13.

[3]雷承达,彭芳.EPON技术原理[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6,13(5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