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ous schools emerged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angka in which the Miantang School along with Qinze and Gemagazi took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ccording to the making materials, thangka could be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Guotang which is made of tiffany and the other is Zhitang which is made of pigment.
唐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画派,其中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噶玛嘎孜画派尤为突出。
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由活跃在15世纪下半叶的勉塘巴?勉拉顿珠开创,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勉拉顿珠是非常有才华的画师,学过印度、尼泊尔和中国等当时流行的各种绘画技法,并且都能按照该画派的特点画出精美绝伦的作品。他的儿子、侄子以及后继的门徒在16、17世纪将勉唐画派发扬光大,使该派成为西藏流传最广的画派。根据一些文献的描述,该派早期作品的特色是在尼泊尔构图的架构下加上较简略的汉式山水背景;17世纪以后该派产生许多分支,并衍生出许多新派,保持其道统的画家被称为旧勉派,但其风格并不那么明确。
与勉拉顿珠同时代还有另外一位绘画大师钦则钦莫,他和勉拉曾师事同一位画师,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差不多,当时正是多种外来画风薰染下正要冒出本土画风的时期。他和勉拉一样都技法高超,而且也开始开创自己的风格。和勉拉相比,钦则的布局和用色都较保守,但色彩浓郁,富有浓浓的宗教感,特别是忿怒相特别威猛有力,而勉派的善相比较优美,构图比较有层次。继承钦则画风的画家称为钦则画派,此派在17世纪盛极一时,18世纪中叶以后没落,但其忿怒相的画法被后来的大多数画派所吸收,流传至今。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藏东和康区兴起被称为噶玛嘎孜的新画派。此画派的创建者一般公推活跃于16至17世纪间的南喀札西。噶玛嘎孜画派在旧勉派的基础上,更强调汉式风格中的留白与淡雅,画风流露出一种非常有魅力的文人气质,受到当时较重视文学艺术的活佛们的喜爱,于是形成时尚,成为17至18世纪间的新主流。该画派在18世纪以后发展出许多新支派,18世纪以前的风格被称为古典噶玛嘎孜画派。
除了这三大画派,另有司徒画派、噶雪画派、觉囊画派以及新勉派等流派。
唐卡品种多样,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五种: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丝面“国唐”——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丝贴“国唐”——与丝面“国唐”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手织“国唐”——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版印“国唐”——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布达拉宫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描绘的是无量光佛。
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彩唐——用各种天然珍贵的矿物及植物(金、银、绿松石、珍珠、珊瑚、云母、蓝铜矿、藏红花)研磨出来调和成各种不同的色彩所画出的唐卡;金唐——用金箔研磨成粉末调合成金色画出的唐卡;红唐——用珊瑚研磨成粉末调和成红色及用金箔研磨成粉末调和成金色勾勒线条所画出的唐卡;黑唐——用墨宝石研磨成粉末调和成深蓝色及用金箔研磨成粉末调和成金色勾勒线条所画出的唐卡;版印“止唐”—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