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2014-04-29 00:00:00禹蕾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7期

[摘 要]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应先对教学目的进行重新定位,真正找到历史教学的落脚点。历史爱国主义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在生活世界可以操作的行为,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落脚点

中学历史作为承接传统的学科,记忆往往是其最主要的学习手段。随着时代的演进,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冲击着每个地区。人们在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竞争中,既渴望教育能够担负起促进国民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之责任,同时,也不得不放弃传统教育中过于保守的一面,即过分注重记忆的教学,那种保守的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创新的能力。历史学科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为避免失去存在的理由,当然需要切实改革,而改革的起始,必先对其教学目的进行重新定位,真正找到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一、历史——爱国主义的源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究创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运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突出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教师还应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科学的学生发展观是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因材施教。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处处体现新时代的特点,要让爱国主义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其可以简化为“骨肉、乡土、民族和祖国”几个层次。在和平繁荣的今天,爱国就是要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和祖国,这四者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同时,最高层次的爱国也体现在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中。其次,如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能源、抵制不文明行为、乐于助人等等也是爱国。教师引导学生爱国要从父母开始,从小事开始。这些现实生活的情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让学生落实爱国行为,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国精神。

在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更需要爱国主义这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落脚点。然而,历史爱国主义最终要回归生活世界即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同时如何找到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契合点,让历史联系现实生活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另一个落脚点。

二、历史——融入生活世界

在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能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三者有机结合,运用书中的事例“抛砖引玉”,适时、恰当地与现实链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其基本策略:1.在导入新课时以现实材料精巧设疑激趣。2.将历史与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认识现实问题。3.在教学中把历史与热点问题相结合,多学科并举,结合历史知识,横向对比,以史为鉴。4.在教学中把历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知能并重,学以致用。

另外,需特别说明的是,历史教学中联系实际,一要把握方向,二要明确目标,三要讲究效果,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历史教学中的联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总之,历史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并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精神。鉴于此,爱国主义教学必须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在生活世界可以操作的行为,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责任编辑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