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讨论、探究”政治课堂教学实验,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激发情趣、自主学习、质疑探讨、巩固升华的过程。其研究路径是:注重阅读,夯实基础;参与讨论,开放灵动;主动探究,提升素质。
[关键词]阅读;讨论;探究;教学实验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给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带来了新挑战。近几年,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阅读、讨论、探究”课堂教学实验,不断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这个实验,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杜绝盲目性、依赖性。下面,笔者说说这个课堂教学实验的研究路径。
一、注重阅读,夯实基础
看起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也适合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是以现行政治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努力拓宽政治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政治知识,提高政治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增设了不少“活动课”内容,这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在展示课题后列出阅读提纲,读案例,读图,让学生阅读其中的原理内容,做到理清结构。要重视学生对教材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性,只有通过阅读、领悟、理解、运用等环节才能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或丰富或重构。教师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思维超越文本,建构新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诱导他们读出文本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甚至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而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读出文本要求掌握的基本内涵,防止阅读中消极情绪的产生。特别是近几年中考主观题、开放性题目的大量出现,预示着所回答问题的方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讲究理解的合理性,特别是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更加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如教科版九年级第二课第二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于这节内容是第二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受人生阅历、知识背景、理解力和知识面的限制,再加上教材正文部分以概括性语言出现,没有充分的说明性材料,论证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感染力,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在教学时,笔者依据教材,指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康有为、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强民富国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接着又指导阅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等内容,引入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与政治的结合点,使抽象理论具体化,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目的。
二、参与讨论,开放灵动
教育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而“如何学”又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参与、体验与创新。在讨论模式上以设计学生活动和体验过程为主要形式:(1)情境导入——活动讨论、体验——感悟提升;(2)学会欣赏——体验真情——拓展延伸——情感升华;(3)激发情感——体验真情——交流讨论——付诸行动等。
如早上上学时,要迟到了,可前面的红灯亮了,“闯”还是“不闯”?发现好朋友在抄作业,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去市场退不合适的衣服,老板不承认是他的货,态度很恶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结果发现老板多给了钱,要不要还给他?这些日常生活中可能碰上的两难问题,通过情境导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真情,领悟思辨,去寻找社会核心价值的观念,去建构认识,寻找真善美。久而久之,富有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以及价值观、道德理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认知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就知识本身而言枯燥乏味,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常常都会运用事例、视频、音频等材料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争辩中明事理。学生议论和讨论的形式上有:导中议、读后议、专题议等。但是利用什么材料?如何有效地利用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以达成教学目标?最考验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面、思维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如八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则材料: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掉,让人感到很痛心。第二天学校出了一件不幸中又庆幸的事。原来,在火灾之前,一名学生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学校的一本书带出图书馆外,准备慢慢欣赏,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幸存者”。面对突发的火灾,这名学生怎么办?是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归还?
学生阅读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并参与讨论:如果你是那名学生,你会选择主动归还还是据为己有?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主动归还是什么结果?据为己有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主动归还,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可能受到处罚,但守住了自己的良心,道德上得到了安慰;据为己有,可以逃避学校处罚,便可能一辈子良心不安,道德上受到谴责。在“还”与“不安”中,学生展开激烈辩论,进行思想斗争,在斗争中学会思考,理清到底该怎么做。笔者带领学生继续阅读: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惴惴不安的他终于走进校长办公室,在他说明原因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处理这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说要表扬他,也有部分学生说要惩罚他,于是让学生分别说出其中理由。自然,这个故事的结果学生都知道了,也深深懂得了“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三、主动探究,提升素质
倡导探究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而不是让多数学生听少数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保证探究活动有广度、深度和信度,一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活动开展前给予充分的指引,让学生的思维目标有总方向;二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活动中不断铺路架桥,为学生搭建从设问到结果的“思维之桥”,即分解设问,缩小设问切入口,降低设问难度,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抵达目的地;三是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聆听、点评和升华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关注、点评和升华,不仅是和学生真正的深层次的互动,而且能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多质疑、多调查、多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能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学科特点来看,提出“探究”主要是提倡作业的创设上倡导探究性。探究性作业是指教师围绕确定的目标,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任务,通过查阅资料、研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自主习得和综合运用,获得多向发展。
如讲教科版八年级“孝敬父母”这一课时,就“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一问题,在教学时设计了多项探究性问题:1.记录一星期中父母对我们关爱的言行和我们对父母关心的言行并写下感受;2.寻找两个榜样,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3.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从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角度讨论并加以分析。以此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孝敬父母是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不是道德义务。
“阅读、讨论、探究”政治课堂教学实验,是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探索阅读的多类型性、方法的多样性,探究掌握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内容生活化、组织形式生活化、课后探究生活化,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体验和感悟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责任编辑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