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声乐教学新思路

2014-04-29 00:00:00薛彤云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7期

[摘 要]声乐是音乐艺术中最容易被儿童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乐训练,能使更多的孩子拥有美好纯净的声音。通过演唱优秀声乐作品净华学生心灵,升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但长期的声乐学习是枯燥和艰难的,在声乐学习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关键词]激发;挖掘;培养;共鸣与通道

一、歌唱的状态

孩子养成积极的歌唱的状态,对声音通道的打开,头腔共鸣的建立和舞台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在训练中对儿童说,提眉亮眼,笑肌抬起,嘴角上扬,下巴放松才是最佳的唱歌状态,但孩子往往做不到。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保持“笑脸”状态。让孩子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常常发现孩子的微小优点,多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歌唱。

二、气息训练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好比太阳能热水器,没有太阳,水就无法变热。优美动听的声音都是由准确的气息支持而产生的。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是歌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气息就没有一切。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切不可对他们说,通过鼻、嘴同时吸气,经过喉管到胸腔的底部,使两边的肋骨张开,横膈膜下降,腰的两侧鼓起来……这样的语言,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充满趣味的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夜幕降临,房间里停电了,一片漆黑,小猫打翻了茶杯,人的本能会惊吓中倒吸一口冷气。教师可以问孩子你感觉到什么?哪里鼓起来了?教师摸摸肚子说“皮球鼓起来了,老师的红气球鼓起来了(穿着红色的上衣)”,然后和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的气球鼓起来了吗?我们一起做,看谁的气球鼓得又大又圆。”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吹起“气球”来,一个个彩色的小气球鼓了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吸气方法。还可以通过“蚕宝宝吐丝”的游戏来让学生学会怎样控制气息。

在气息训练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和家长一起玩举重比赛,有效帮助学生练习如何保持气息。教师交代学生晚上睡觉躺在床上时,把稍厚一点的书摆在肚脐眼以上的部位,通过吸气把书举起来,让孩子和家长比赛,看谁举重的时间长、次数多。家长在比赛的过程中,要适当注意方法。偶尔可以输给孩子,调动孩子练习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也增加了他们对声乐的浓厚兴趣。在训练时。教师要正确、直观地示范,同时应注意加强指导,以免学生出现呼吸僵硬、憋气等不良现象。

三、歌唱的共鸣与通道

“歌唱共鸣”是声带与气流共振,美化声音,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要让自己的身体变魔术。身体就是一套大音响,高音喇叭要放在眉心的位置,那里的声音明亮,集中。中音喇叭挂在嘴和鼻子之间,那里的声音通畅、圆润。低音喇叭放在胸前,那里的声音浑厚,低沉。这样的教学把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很通俗易懂,学生通过练声曲饶有兴趣地寻找声音的共鸣位置。“歌唱通道”是一个声乐专用名词,是一种想象中的假设和比喻,也就是发声时感觉到在双耳后居中的上下垂直线上,有一个管状的通道。在整个歌唱过程中,这个通道一直处于“吸开”的状态中,使之始终保持通畅。

笔者亲眼见到过很多声乐教师为尚未建立歌唱通道,声音还在挤、卡的学生处理作品风格、语言、感情等现象。学生的学习进步是阶段性的,练声曲和歌曲都要适合此阶段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孩子主动进行学习的精神力量。

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用温和的语言、甜美的微笑、无邪的童心和他们沟通,教师的言行,甚至表情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