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活动往往依托日常的幼儿教育行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植根于幼儿教育常规行为的基础之上,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渗透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思想,将社会性发展的思想转化为具有主题性质的日常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视域就是社会性发展,之所以强调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社会性发展,这主要是基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而考虑的。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我们看到特别重视社会性发展的情形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时候幼儿教育还是以常规的幼儿教育活动为主,儿童可能会生成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生成往往是自发的,缺少了教育的印迹。
一、认识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不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能说出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含义,这需要弄清楚三个关键概念。一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幼儿从出生开始,必然要经历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从幼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意味着他已经在与社会进行交往。二是社会性发展,发展的本质含义是进步,意味着幼儿的社会性内容与范围都在不断地拓展,比如说幼儿在进入了幼儿园之后,幼儿会与更多的伙伴交往,他们需要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尤其是幼儿在班级里与之相处的都是同龄的幼儿,大家都处在社会性发展的起始阶段,因而时刻伴随着变化,性别差异、性格差异、习惯差异、行为差异,都会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一个良性的社会总希望每一个自然人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感,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因此从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具有个人与社会的双重促进意义:自然人在良好的社会中得到发展,社会因良好的自然人而更加和谐。三是幼儿教育是自然人接受的起始教育,幼儿在幼儿园三年所形成的与社会性发展相关的认识(一般都是默会性质的)对儿童进入下一阶段的教育乃至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儿童在家庭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因此更需要在幼儿园内通过更为科学的社会性教育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比如说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会让他们形成一些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的习惯或行为,而这种习惯或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有较负面的作用的,因此需要在幼儿园阶段进行修正。
二、落实幼儿社会性发展
要从幼儿的现有实际到达社会发展的理想彼岸,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努力。实践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一般并不容易成为幼儿教育的明确主线,或者说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往往是依托于日常的幼儿教育行为而存在的。因此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植根于幼儿教育常规行为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得社会性发展真正存在于幼儿教育当中。
一是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渗透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思想。当幼儿在幼儿园内一周五天的生活和成长中,很多日常教学细节其实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如幼儿进园离园时的问好以及同学之间学习用品或玩具的借与还等。除此之外,还有区角游戏中和主题活动游戏中的合作探究,以及午睡时间的互相帮助(如互相帮脱衣服)等。无论是游戏中的合作,还是生活中的互助,都是社会性发展所需的团队意识的培养。而如一些室外体验的活动中,幼儿自发地根据自身性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也有个别的男孩参与了女孩的游戏,或女孩参与了男孩的游戏。此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忽略了性别意识而有可能产生男孩女性化,或女孩变成假小子的情形,若有,则需认真对待。当然,这是一个必须慎重的问题,因为其中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
二是将社会性发展的思想转化为具有主题性质的日常教育。对于一些明确的习惯养成或行为培养(显然属于社会性发展的范畴),幼儿园常常会通过主题活动来实现,要结合幼儿的特点,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比如以“关爱弱小”为主题的设计活动,这个活动设计的初衷是发现有少数男孩总喜欢欺负弱小的孩子,但教师并不想通过面对面的说教来改变他们的认识。在活动设计中,教师特别注意研究了这几个孩子共同的特征,并了解了他们家庭教育的特点。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几个孩子扮演家长,几个孩子扮演欺负者,几个扮演弱小者。同时还邀请包括欺负者家长在内的多个家长参与了这次活动。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