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课堂,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的理念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明确教学主体地位情况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打造出更为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以生为本;用心;高效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的角色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也不再简单的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生本”教育理念和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区别好用心和用力
用心教育与用力教育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教育,用力只表现为教师主观上有愿望去教好,客观上花了大把时间去教,但也只是作为一份工作,一份程序,用身而非用情。用心不同之处在于去感悟教育的规律,会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不仅把教育看成一份工作更看成事业。时时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更会用心地去观察教育的现象,用心地施展教育的智慧,会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
用心的教育会时刻记着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用力的教师的敬业精神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但并非为学生所认可,只有用心教育的教师,收获的才是更多的真心回报。
二、处理好勤与懒
教师常常有一种想法:认为学生小,不懂事,所以总是抱着不放心的态度,事无巨细,代办包办。学生懂、不懂的,教师总认为多讲两遍是没错的;学生会的、不会的,总以为多强化、多训练是对的。殊不知,过犹不及,所以,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试着正视这些孩子。这要求教师要相信孩子,要有一种观念: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培养他们走向广阔的人生舞台。
(一)教师不妨“懒”一下,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总结,去归纳
懒之1.尝试让学生挖掘课外资源。思品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与其让教师千辛万苦地寻找素材来整合教材资源,但却因学生不感兴趣、不接受而苦恼,不如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去了解去发现。例如“新中国六十多年间的变化”,作为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从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如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试举例子作比较,要求他们采访身边的长辈,整理好在课堂中展示。试想让学生带着如此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去做,既可满足他们的好奇、好胜之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懒之2.放手让学生关注社会。思品课堂要求格外关注社会,而社会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的。社会的复杂让人应接不暇,学生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新闻时事的搜集可放手让学生去选。相信学生比教师更知道哪些是他们想关注的,却又充满疑惑、矛盾、赞赏的话题。此时的“对症”难问题将迎刃而解。课后的讨论、矛盾、迷惘,课堂上的争辩、引导将针对学生选择的疑惑、困惑、赞赏话题。课堂上适时地关注、引导,相信学生经历过内心矛盾、迷惘甚至集体争论后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懒之3.我的板书你填补。板书亦可省,可“偷懒”。课前可让学生设置板书。作为教师都知道,设置板书谈何容易,学生必在课前认真温习,思之想之,才能拿出一个他(她)认为不错的板书,教师如果给时间让学生去表达去表现,那将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课堂上教师板书,也可简之再省之,其余部分让学生去充实去填补。
懒之4.试卷、作业期待你的参与。个人认为,作业试题的选择、批改,甚至是平时测试的试卷批阅、讲评也可适当地让学生帮忙共同完成。作业布置、考试都只是一种手段,为的是复习、巩固、检测。在学生互批作业中他们格外仔细、兴奋,甚至与教师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出的喜悦,又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试题命制让学生参与可使他们更明确考试的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在命制试题中学生学会了对知识的提炼、删减,消除了心理的紧张,更为应试打下基础。学生讲评试题无形中要求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归纳得更仔细,对收获有更高的期待,此时的“懒”恰巧促成了学生的“勤”。
(二)教师的“勤”更不可忽视
1.勤为备好课。备课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既备教材,更备学生。要想备好课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准备,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内容、难点也不断延伸、变化着,因人而异。所以,教师的备课不是一次性的行为,需要反复地推敲、选择、试教并不断地完善。备好课要教师勤于开发选择利用课程资源,勤于读懂课程标准,勤于预设,勤于课中去调整,勤于课后反思修改,完备教案、学案。
2.勤于走近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班集体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进步的要求,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把这种积极的因素挖掘出来。勤于走近学生的教师,不会忘记在学生中处处留“情”。人是感性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教师的关心,回报的也是情,以心才能换心。在爱和温暖中成长的孩子总是更愿意付出爱和温暖,他会将感受进一步传递。这正是我们所渴望的。而有“情”的教师会更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价值观,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勤于走近学生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好评价。勤于评价在于激励好生使其更进步,让落后的同学获得进步的勇气。这种勤反对好评过多学生的有成就感;评价忌浅,没有实际内容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过假,施舍成分过多。具体做法为优秀生惜评、巧评,中差生千万不要吝啬鼓励好评,他们比谁都更需要他人的认可。
勤于走近学生可以发现隐情。在实际教学中不乏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十分认真地听,上课气氛也相当好,热热闹闹。回答问题时整齐响亮,当教师问是否有不懂之处时均答“没有,都懂了”。若以此而认为学生已经全部掌握了知识点那就大错特错。作为教师应勤于发问、勤于检测。全班异口同声还不如请学生单独表达,不同层次学生代表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其他学生在倾听他人回答时构思自己的见解。
三、实践好删繁就简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越多并非越好,课堂上案例列举太多,学生的心思全在新奇的案例,没时间更没机会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练习多了,容易的学生竟不知所云,难的干脆留白,因为学生厌了、烦了、麻木了。课堂中教师花样百出,教室热闹了,仔细一想却发现既未突出重点,更未突破难点。这就如所使用的电脑,安装软件越多,运行越慢,还产生大量垃圾、错误,久而久之竟有可能造成死机或瘫痪。由此,笔者想到思品教学是否也须删繁就简。
每一节课中应明确教学内容的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开展活动。明确核心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懂得取舍。删繁就简的课堂更注重激发兴趣,运用活动引领、拓展延伸。印象相当深刻的一堂优质课“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执教教师播放了一段国家领导人重视教师重视教育的视频导入新课,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教师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归纳后播放汶川大地震中令人振撼的“教师”舍己为生的视频,在学生情感积累的基础上联想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并以诗歌方式进行赞颂感恩……乍看,教学程序如此简单,但恰恰是这简单的教学过程去除了以往课堂中过闹、过假,这种简单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中,有过的体验再加上适当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丰富,情感渲泄自然到位,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删繁就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并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删繁就简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还要教给学生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这就如我们的开放考试,要想考好(在已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最大的技巧在于学会审题,而学会审题找“关键字”十分重要。思想品德课堂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中删繁就简,使课堂简单而高效,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在教师用心教学的同时可以高效地学习。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