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方法探析

2014-04-29 00:00:00林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7期

[摘 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可以采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一系列活动加以训练:通过“阅数学”实现数学思维的信息互动,通过“历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成形发展,通过“弄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意识积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活动,能让学生数学思维走向扎实和生动。

[关键词]数学思维;阅数学;历数学;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是集空间、时间为一体的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和发展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阅数学——实现数学思维的信息互动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一般都是通过察看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人物的言行而慢慢习得自己的行动,以走向社会。”研究表明,观察结果一般以心理表象或者一些混沌的符号表征在大脑中存储,一旦存储了,便具有了一定的“指导”和“命令”作用,于是他们便实现了对社会行为的模仿。而阅数学的行为活动是比较符合这样的学习规律的。

1.阅清。就是对出现在眼前的数学文本信息做到不错读、不多读、不漏读、不回读,力求将文本中的所有文字信息都阅尽,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例如:用玻璃制作一个棱长5分米缺盖方体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有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缺盖”一词,最终使自己的解题过程发生错误。

2.阅全。很多学生过于自信,往往才看一个数学文本的开头部分,便以为自己已经读懂了,立即开始做题,如果不善于“补全”数学文本的信息,也会导致解题思维错误。

3.阅懂。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文本,将数学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数学言语的能力,从而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历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成形发展

“历数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数学”,这是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观念。它指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一系列数学性质的过程,比如观察、分类、类比、分析、综合、演绎、抽象、概括、猜想、合作、论证等十分丰富而有趣的数学活动。人教版教材在各个学段都安排了“历数学”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用4种常用立体图形”,二年级下册的“用卡纸按要求剪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等。

当然,以上“历数学”的内容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只是告诉我们如何在整合教材的情况下,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也可以将“历数学”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的一个个细节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强化自己的认知,从而形成数学思维。比如,在教完“面积单位的认识”后,笔者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厚卡纸分别做出边为1分米、1厘米的2个正方形,并为它们加上颜色。学生在制作和比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有了深刻的认知。

三、弄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意识积淀

孩子们喜欢玩,喜欢折腾,他们时刻处于游戏的思维和氛围中,时刻处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如果在数学中,我们有着“弄数学”而不是“学数学”的思想,那么,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将很好地与儿童融为一体。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时,笔者创设为笑笑要和小伙伴们去数学乐园玩的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搭配衣服、搭配食物、搭配路线、照相搭配四个活动贯穿全课。通过摆、连、算、想、说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探索出有序搭配的方法,学会解决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组合问题,掌握有序搭配方法;训练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玩数学。笔者组织开展以“弄数学、玩数学、爱数学”为主题数学活动,活动的宗旨为:让学生在数学中快乐的生长。口号是:“数学好玩、数学好弄、数学生智”,笔者还将数学活动的标志设计成“游戏”二字。这些工作看似务虚,实则营造了浓浓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数学是好学的,是值得学的。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