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通过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类数学信息的能力,提高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主动体验与探索,联系生活,将生活问题带进课堂形成数学问题;充分表现自我,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感悟与应用数学,提炼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源于数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贯彻“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他们身边存在的各种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情景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提炼现实生活情境的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体会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离我们很近,我们要从生活中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实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和生活间架起有效的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的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数学的存在。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各类数学学习素材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数学的魅力,亲自体验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以此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同。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感受数学的存在
例如,教学初三的“三视图”时,在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依次放入小的长方体、小球和正方体,然后让三位学生到讲台分别从上面、左侧、前面看,然后将他们看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每个学生的看法都不一样。究其原因是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知道三位学生只是看到了整个物体的一部分,观察不全面,所以他们很快可以得出结论,要确定物体的形状要确定主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并且从这个题可以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看人和看物一样要从多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
二、联系生活,将生活问题带进课堂形成数学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数学课堂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以此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离开现实生活数学知识就没有生命力;现实生活中也处处蕴含数学,社会生活时刻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搜集生活中的各类数学信息,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提炼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源于数学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的:“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比如在讲“黄金分割”前,先给学生展示很多漂亮的图片:古希腊的巴台农神庙、蝴蝶、蒙娜丽莎、上海东方明珠等。教师引言:“为什么它们会看起来很舒服漂亮,有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里面的秘密。”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度量神庙的长和宽、蝴蝶的身长和翅膀展开后的长度、东方明珠球体分别到底部和顶部的距离,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计算慢慢发现其中的秘密,从而引出黄金分割的教学。从这节课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带来的现实生活之美。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从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的养分,在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