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创设多元化的体验,让学生在读、画、演、说、处、写中,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让阅读变成学生个性化行为,演绎出各自的精彩。
[关键词]多元;体验;课堂
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把文字化为有声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提到:“读书要逐句玩味,反复推敲,细细揣摩,嚼出其中滋味。”如在《半截蜡烛》教学中,针对一家三口采取的不同措施保护情况,教师可设问:“伯诺德夫人及儿子杰克为什么没有成功取回蜡烛,而小女儿杰奎琳却做到了?小女孩是怎么做到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要求学生走进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世界。生1:“司令官先生,楼上黑,我想取个蜡烛上楼睡觉行吗?”教师表示质疑,学生却很肯定。继而教师追问:“小女孩是怎样说出这句话的?”学生再次默读文本,这才恍然,原来是“娇声”地说,教师随即板书“娇”,结合造字方法,学生明白原来这是小女孩特有的娇滴滴的声音,这也让德国军官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正是因为父爱为小女孩成功取回蜡烛创造机会。这时学生再次有目地去朗读体验,自然也就感受到小女孩的机智、镇定。而这一切就在这一遍遍的朗读体验中自然达成的。
二、画——删繁就简三秋树
郑板桥曾题联“删繁就简三秋树”,意为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恰当地让学生拿起笔画画,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如《夜晚的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蝙蝠是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接触到物体时,沿原路返回到耳朵,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确实有些难度,但让他们画出示意图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也就更为直观了。原本繁琐枯燥的文字在孩子的手中变化为一幅幅简明有趣的图画,课堂气氛也能活跃起来。
三、演——千树万树梨花开
表演在语文课堂中已经屡见不鲜了,表演是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把文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动作、表情、语言,是对文字的动态的再现。演示,不应是文本的简单机械再现,而是学生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能深化文章中心。
四、处——天光云影共徘徊
处,在这里为设身处地,创造一个较为逼真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状态。如《游金华双龙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空隙的窄小,教师利用乘船方式和撑船的感受作为突破口,就地取材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分别躺在桌上和椅子上,教师故意让学生闭起眼睛,然后自己边读课文中的段落,由于教师将课文内容融入课堂,学生认真听着教师的朗读,积极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处”过、体验过,巧妙地创设情境,学生的感受与文本中文字的描述互为“映照”,也就顺理成章,学生更易理解课文。
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可起升华主题的作用。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想象30年后,老人和作者他们会再次相遇吗?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其实没有唯一,但在说的过程中,其实反映的是他们阅读的个性化体验,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六、写——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材收录的文章都是非常优秀的,可以当作学生习作的范文,对教会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其写作方法,并迁移到自己创作中,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通过刻画聂荣臻将军的动作“抱”“喂”及其亲切的话语,从而让人感受到聂将军的和善可亲、是非分明、至仁至义,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片段练习,像文中那样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品质,让文本教学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真正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写作相结合。
“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应因势利导,将文本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的过程,细品文本,体验出个中精彩。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