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14-04-29 00:00:00李闽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7期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言习惯的养成和规范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教师应注重“首因”效应,让语文从课本转为口头表达;创设课堂小品,让语言从口头上过渡到心中;锻炼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关键词]语文;情景教学;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贤们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相较于生硬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吟、唱等语言的实际运用有着更好的教学作用。口头之言谓之语,书面之言谓之文。语文这门学科,实际上就是汉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小学阶段,语言习惯的养成和规范是最主要的任务。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民族语言,而非脱离语言而谈文,先有语而后有文,语文的学习和教育,从语言的实际运用角度来着手,事半功倍。

一、注重“首因”效应,让语文从课本转为口头表达

恰当利用有趣新奇的语言情景演示是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这样才能学好、用好语文这门学科。初级语文是一门枯燥学科,学生们由于缺乏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内容的领悟能力不足,因此教学工作应从基础抓起,每一堂课的前5分钟,是至关重要的时间,教师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对课文的导入。如何设计一个新颖、时尚、有趣的导入,成为学生学习这一堂课的“首因”,只有在这5分钟内,把课前学生已经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建立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读时,应注重一些随时可用歇后语、俏皮话、谚语甚至是相声、小品的贯口,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创设课堂小品,让语言从口头上过渡到心中

众所周知,舞台表演是语言应用的不同形式,语言正是通过这种丰富多样的题材,通过音调、节奏、气息、音高、音长等各种技巧,使每一句话、每一段课文、每一首古诗,都能展示出它不同的韵味,正是通过这种丰富多次的表现形式,让语言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拘泥于陈旧的一读二背三默四练习的学习方法,而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量采取课堂小品的形式来展示重点课文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演练,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言、语音的不可分割,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三、锻炼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背诵与练习是必须的,但也是最枯燥无味的。语文学习的前提是不能让学生厌恶语文,进而厌恶教师。所以,营造一个互动亲密、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及时加入一些语言实际运用的例子,形象生动地展示语言的魅力,这样,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在背诵中进一步理解,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轻语文背诵的枯燥。同时在参加语言运用活动时,注重学生自主锻炼语言的能力,在一些他们表达不到位甚至是表达错误的时候,采取“比较法”“联系法”来进行说明解释,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的创造力和领悟力。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理解了文字的意义和语句的表达后,还应该进一步鼓励他们创新创造,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把一段独白、一句诗词、一段表述,不停地糅合、翻新、创造,在这种创新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教学相长。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仅仅只有师生关系,还成了学习语文的同伴,知识海洋中的挚友。

四、加强语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

学习避免不了考试,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方法之一,但作为语文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时刻应用的学科来说,实践中的检验必不可少。比如在学习《小橘灯》这篇课文后,学生会有自己动手制作的想法,想要亲身感受一下制作小橘灯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它的美丽。作为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尝试在全班举行小橘灯制作比赛,通过亲手制作、评比、拿奖的整个过程,能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语文源自于生活,体会到语文的实用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将“应试教学”转向“具体应用的教学”。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