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2014-04-29 00:00:00关文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7期

[摘 要]语文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符合社会道德、情感规范的新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让语文教学课堂不仅增长知识,更能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情感教育;品德;迁移

在传统教育中常常有“唯理智教育”倾向,常常漠视学生的情感,从而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新课程改革就明确指出:在各科课程的设计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作者和读者产生共鸣,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波动最大,最易受外界影响,此时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最好途径,当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共鸣时,学生健全的人格也逐步形成了。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当文学作品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满怀期待走进作品的空间时,如何在作者与读者间搭建一座桥梁,形成共鸣呢?唯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者心,莫先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那颗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让学生打开心门,尽情地与作者交流,必能如沐春风,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陶冶情操

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对其任教的那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教材就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不就是告诉教师们: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初中语文大多秉承着传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和智慧,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行为、言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以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才会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当师生心灵相通、情感愉悦,必然可以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学生间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对这种独特情感所作的生动概括。语文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这些个体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情感迁移功能,定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富有诗意的散文,有引人入胜的小说,有催人泪下的剧本……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他们自身的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势必产生不同的效果,此时组织学生们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当他们取得一致的意见,产生共鸣时,学习体验就会更深一层。教师此时抓住机会对在交流探讨中表现优异者给予肯定、赞美,必将会使同学们关注他,甚至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他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都会积极影响其他同学。情感教育也就起到了相应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撒在这土地上。”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教育事业更离不开情感教育。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唯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通过语文教学,不仅陶冶情操,更要激发真善美的情感;不仅增长知识,更要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