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

2014-04-29 00:00:00朱伟凡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7期

[摘 要]课堂评价无论是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方面,还是在端正态度、健全人格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课堂评价的导向作用,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适时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把评价的要求交待清楚,把评价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用实际行动落实新课程要求。

[关键词]课堂评价;作用;运用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许多教师在课堂教中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读书形式等,唯有在评价方面没有实现学生自主,评价的作用被忽视,评价的方式简单,全由教师包办,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其实,课堂评价无论是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方面,还是在端正态度、健全人格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课堂评价的作用

1.重视课堂评价的导向作用。当前,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特别是教师的评价用语,学生最为关注,他们往往能从中捕捉到一些信息,朝着教师点明的方向努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安排了学生当导游员,介绍苏州园林。第一个学生比较概括地谈到了假山、池沼花廊和廊子等建筑的特点,其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即兴发挥,教师当场简单表扬一下,又叫第二个学生来解说,这个学生照着课本把表现园林特点的句子讲了一下,老师特别表扬了他,说他比第一个学生讲得详细。在教师的暗示下,后面几个学生一个比一个讲得详细。结果有的因为记不住课文,讲得结结巴巴,有的干脆对着课文读,解说效果越来越差。或许是学生觉得解说越来越困难,所以从刚开始的纷纷举手到后来的寥寥无几,学生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由此可见,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用语,重视其导向作用,为学生指点迷津,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导向宽泛,让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轻松,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2.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适时适当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如教师评、学生评、小组评、自评、互评等等,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陶罐与铁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朗读铁罐说的一句话时,是这样做的:

教师以信任期待的目光微笑着对学生说:“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愿意”二字体现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强迫学生一定要读。

教师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学生甲评:我觉得她读出了铁罐子的傲慢。

学生乙评: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

学习丙评:她读得很好,而且有表情。

师激励:还有谁比她读得更好?

(学生兴致高涨,一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师生关系特别和谐。)

在教学中,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发言的学生毫无表情,或者冷眼相看,或者严厉批评,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滋长学生的抵触情绪。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长城砖》一文时,课伊始,师问: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

(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举手欲答。)

学生:长城砖不自信……

(老师板着脸孔立即打断。)

师评: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是问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个学生很沮丧地坐下了,其余学生也不怎么敢发言了。在后面的时间里,全班学生要么一起回答,要么沉默不语,学生学得很被动,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烈,实际上很沉闷。由此可见,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严重挫伤了这个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挫折感甚至传染给了全班同学。)

二、适时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

适时适当的课堂评价,在启发学生学习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作用的确不可忽视。那么,怎么让课堂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呢?

1.明确要求。不少教师说,他们经常把评价的权利、机会让给了学生,但是学生不会评、不愿评。学生不会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久而久之,就不愿评了。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评价的要求,了解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比如,在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时,看看人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加字、减字、读错,有没有注意朗读的音量、速度、语气、节奏、表情等等。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要求,才知道应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2.适时评价。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的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议、说、写、演等,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节课下来,看不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其实,无论是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还是作文指导课,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如读后评、议后评、说后评、写后评、演后评……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在肯定中进行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能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3.求同存异。新课程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它与多年来习惯于以标准答案教学生的教学方式,真可谓水火不容。因此,在习惯于求同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存异。比如,在朗读指导时,教师已习惯于说这样几句话:

A.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或×××的)感情来读好这句话。

B.你读出了难过的(或×××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C.同学们一起笑着来读这句话,好吗?

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的独特体验相违背的,文字的内涵如此丰富,学生的体验千差万别,怎么能强迫学生按一个模式来读?学生心里没什么高兴的事,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强作笑颜来读?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不能强求一律,应鼓励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北京著名特级教师翟京华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读诸葛亮说的“只要三天”这句话,就鼓励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读成“只——要三天。”有的读成“只要——三天。”有的读成“只要三——天。”有的读成“只要三——天。”十几个同学先后试读,都读出了不同的感受,翟老师都一一给予肯定。这里,翟老师在实践新课程关于个性化阅读这方面,为广大教师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4.学会赞赏。新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当中的前一、二个目标,教师可谓轻车熟路,落实较好。如何落实第三个目标呢?让学生在课堂评价时学会赞赏,有利于落实这一目标。如果学生不会赞赏别人,发现不了别人的长处,怎么向别人学习?怎么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有很多的课,在评价学习好的同学时,教师和学生总是一味说好话,滋长了好生的骄傲情绪;评价学习差的学生时,尽挑毛病,打击了差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此时,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学会赞赏,学生就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比如:在一节中学语文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窗》一文时,在某个学生试读课文后,让学生来评价。

生一评:他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生二评:他朗读时声音比较大。

生三评:我觉得他读得不错。

师评:“如果你来帮他打分,你准备打多少分?”

生三:“90分。”

师:“为什么扣掉10分?”

生三:“他朗读时,加了字。”

师:“以发展的眼光看,你给他提点什么建议?”

生三:感情色彩丰富一些,传神一点。

生四:还应读得慢一点,悲凉一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能以积极诚恳的态度看待别人、评价别人、赞赏别人,也就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