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治式课堂管理模式直击“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效地把学生的角色推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的活动平台,还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建构自治式课堂管理机构及运用自治式课堂管理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一大探索。
[关键词]自治式;课堂;管理;机构;运作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变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的问题上,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饶县教体局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率先提出了“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直击“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效地把学生的角色推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的活动平台,还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建构自治式课堂管理机构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发挥每一个人的天赋,用各自的长处去提炼各自的能力。自治式课堂管理正源于此。自治式课堂管理机构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一般6人为一组,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及自治管理。机构中设定行政班长一名、学习班长一名、学科代表每科各一名(小学科可合并设立);各小组中设定小组长一名、学科委员若干、纪律委员、卫生委员、校卡督察员、课前准备员、桌面整理及公私物品督查员等。实现班级分层面分角色进行交叉管理,从层面上由学习班长、学科代表、学科委员进行学习方面的综合条状管理,从不同角色上以行政班长领头,由小组长率领同组其他五位成员进行常规方面的综合块状管理。学习生活工作环环相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促使课堂朝自治式管理方向发展,也促使学生在校所有的行为均实施自治式管理(我校为全寄宿制农村初级中学)。
二、自治式课堂管理模式的运作
作为一种课堂管理模式的应用,关键点是它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1.让课堂自治管理机构发挥它的作用
行政班长职责:全面负责本班的日常事务和常规管理,协调小组间、同学间关系,处理小组间和同学间的矛盾,处理突发事件。
学习班长职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均衡发展。
学科代表:协同学科教师引领和督促各小组对本学科的学习,促进各小组间、同学间的均衡发展。
小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组的日常管理及学习工作,营造本组的学习氛围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督促本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组织协调组间、组员、师生关系,及时抽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开展独学学科委员职责:负责本组的学科工作,安排预习、课前准备、展示、反馈的学习任务,按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
纪律委员职责:负责本学习小组同学在课前预习及课堂内独学、互学、展示、点评等各板块的纪律。
卫生委员职责:负责本组的卫生督查,安排好本组的值日。发现卫生问题及时处理。
校卡督查员职责:督促本组同学校卡的规范佩戴。
公私物品的管理:公共物品(粉笔、粉笔盒、小黑板、组牌、及黑板擦)、私人物品(书籍、双色笔、碗等学习和生活用品)的保护和摆放。
各机构成员每学期进行两次以上培训,培训分四步进行:一是由学校对班主任及课任老师的培训;二是由班主任对行政班长、学习班长及小组长进行培训;三是由课任老师对学科代表及学科委员的培训;四是由小组长对组员的培训。
2.解决自治课堂流程管理的问题
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职责很明确了,那就尝试着让每一个成员都走进课堂担任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1)独学(即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课本,结合导学案,借助工具独立完成预定的独学任务。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为进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独学版块中,分成两个部分:
课前独学:课前独学即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和自行安排的练习。教师在每节课后将下一节课所需的预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布置给相应学科代表,学科代表将该课程的预习内容和练习及时公布。在晚自习相关课程时间内,由各科学科委员统一安排预习。课任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抽样批改,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课中独学:课堂中的独学是对课堂每一个预设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过程,包括课前预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在合作探究板块中的问题。课前独学和课堂独学的突出问题要在小组内或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反馈。
在学生自主处理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合理分配各学科的课外独学时间,且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预习状况,为学科课堂的自治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有明确规定师生的各环节任务)。
(2)互学(即合作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能独自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内或异组同学帮忙完成,以达到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即: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简而言之,互学,是“相互学会不会的”。包括对学和群学。
对学:在一个小组中有三个层次的学生,如果统一进行群学,将会导致基础薄弱的同学不能进行有效讨论。在解决一般问题情况下适宜采取一对一的“对学”,对学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
群学:在解决重点和突出问题时适宜采取群学,以小组为单位,由各学科委员牵头,确定本组的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对问题的理解进行一个阐述,组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通过对学和群学,从两个层次上来让同学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全面的碰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课堂真正的“生动”起来。
教师在这一环节内,可以参与到合作能力较弱的小组进行讨论,及时关注到各组的探究情况。
(3)展示提升(含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
通过独学、互学,小组内基本形成了对问题的共识后,再由小组选派同学或自愿或由老师指派进行口头或板书展示。一般问题基础问题采取组内展示,重点问题突出问题采取班级展示。这种方法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这一课堂新思想,又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还加深了学生对已生成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即起到了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当然,展示时不能拘泥于任务的分配,这样会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局部化,会顾此失彼,经常穿插随机的展示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有优势,基础薄弱或性格内向的同学无法或不敢进行展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指定某组某个基础薄弱或内向的学生展示,然后由本组同学进行帮带,把展示留给这部分同学,把点评留给基础较好的同学;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
(4)检测反馈
教师根据课堂需求,当堂检查学生达成课堂目标情况,学生自主完成,及时对改,检测课堂效果。
(5)点评或点拨
点评分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的点评,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理解力,教师的点拨能弥补学生自我生成知识的缺陷。点评或点拨既是补充完善又是质疑拓展,既是突破重点又是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它穿插于各课堂环节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很重要,但不能盲目。
在自治式课堂管理中,独学是互学的前提,独学和互学是对立统一的,独学中有互学,互学中有独学,独学和互学是展示的前提,展示既是独学和互学的成果体现,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方法。点评或点拨是对所有环节的补充,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最后课堂管理实效性通过当堂检测来反馈。检测需要量化,这样才能使结果得到比较直观的体现,也便于课堂评价。努力营造和构建一种既宽松和谐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独学、互学意识,培养独学、互学的习惯,提高独学、互学、展示的质量和能力,是我们提炼自治式课堂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