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书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这对于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品德;辨证分析;思辨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对于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的单一性是初中生思维的特征之一。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内容涉及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两大抓手。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众多的问题分析都必须借助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问题呈现的主要载体。思品课程中初中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同于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问题材料时能够抓住材料的核心和重点,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要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最佳的途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材料后能够学会将材料中核心、重点的关键词与书本理论或者生活中的道理紧密结合,展开有效的联想,寻找二者的共同点以利于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
二、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的片面性是初中生思维的显著特征。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能够根据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我们应提前“介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能力。
一是要让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让学生以比较简单的方式了解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莫过于案例法。案例法的最大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学生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就会举一反三。
二是要培养学生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强化学生一分为二的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思维的片面性,其思维的结果往往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对于判断是非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往往一时还答不上来;对于一件事中“是”中是否有“非”,“错”中是否有“对”,学生有时往往想不到。要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和“法律”才是我们判断是非的依据,也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初中生思维的又一特征。初中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父母、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他们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他们过多地开始注重自己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对别人的观点甚至书本理论他们往往采取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初中生思维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这种不太成熟的思维又显得有点幼稚,为其思辨能力的正确培养带来一定的麻烦。
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要注意学生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学生对于实际问题往往会就事论事,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缺乏书本上的理论依据;另一种倾向是,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考虑到了书本理论,但不知道该怎么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对问题的分析从头到尾只谈理论不会结合实际问题。这两种错误倾向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要适时引导,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二,要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巧妙地将书本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做到以理论事,“事”“理”结合。
责任编辑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