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程里,欣赏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形式让学生直接进行审美体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环节
1.对作品的简单描述,是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讲出来,利用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等进行简单、粗线条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它不要求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也不表达个人的好恶,只是描述画面的大体内容。
2.对作品的形式分析,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的分析,探讨作品制作中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征。如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笔墨纸砚,用不同的墨色表现物像;油画用油画颜料和特定的植物油在布面或木板上作画……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以及物体描写的特色,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探讨作品形式的风格及流派。
3.对作品的释译,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通过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历史背景来分析了解作品及作品对当时的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美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4.对作品的评价,是指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是自发式的表达,很直接地表达喜欢或不喜欢,也可以参考专家或美术史上相关的评价,运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较为详细的评价。在评价活动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导、协调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资料,回答学生的疑问,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欣赏教学方式
1.感悟式鉴赏。“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样,面对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师生或激情澎湃,或暗自忧伤,或轻松洋溢,或痛苦悲愤……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欣赏,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一只青蛙都没有,有的只是几块大墨团(意为山谷),还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随着山谷中奔流的山泉一路欢快地顺流而下,面对作品师生却能感受到蛙声悠扬,泉水叮咚,合奏出优美的旋律。
2.形式鉴赏。在美术作品面前,最先观看到的是它的表面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这种方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赏者感受到不同的美。如(法国)莫奈的《莲池》《日出》,(荷兰)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宋代)马远的《长江万顷·黄河逆流》,(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3.社会学式鉴赏。许多美术作品,都有着特定的内容和意义,从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抓住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就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这一类型的鉴赏方式,主要是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理解。如(荷兰)伦勃朗的《夜巡图》,(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清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
4.比较式鉴赏。比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比较,可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比较在同一主题、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表现形式。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一时期不同画家对同一题材的表现形式比较,如(现代)傅抱石的《丽人行》与(现代)林风眠的《宫女》,同是画女人,傅抱石的画线条细劲圆转、舒缓,人物面目丰盈、秀美,色彩明丽,清雅格调高古;而林风眠的画线条流畅、潇洒,人物拉长变形,宁静,色彩忧郁、冷暗,人物典雅抒情。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对同一题材的比较,如(北宋)文同的《竹子》与(清朝)郑板桥的《丛竹》,同是画竹,宋代文同画倒垂竹枝,圆浑虬曲,枝繁叶茂,苍劲有力,而清代郑板桥画竹迎风,竹干近浓远淡,疏密有致,隽秀挺拔。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欣赏课,还处在循序渐进的探索阶段,自身面临着不少条件制约,其教学设计有待探讨、研究。要建立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挖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