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幼儿教育的发展进程上来看,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明确的、具有一定主体教育地位的内容,时间并不算很长,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一个较为新生的事物,人们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还需要一个从肤浅走向深入的过程。于是,读懂幼儿健康教育的真实内涵也就成为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特点,健康教育对于每个幼儿个体而言,都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关键词]幼儿教育;健康教育;内涵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一般理解
从人们对健康教育的最初反应来看,对幼儿首先关注的是身体健康,强健体魄、茁壮成长是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到后来人们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以期幼儿成长过程中能够身心俱佳。客观地讲,目前幼儿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还不是最佳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并非专业出身,加上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整个幼儿教育的队伍还停留在解决日常需要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种诱因的影响,一些幼儿伤害事故还常有发生。
或者可以暂时放开这些偶发事件,来关注幼儿教育的日常行为,人们理解健康教育的视线还停留在幼儿在幼儿园“顺利”度过每一天,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真正的健康意识并没有能够形成。至于幼儿心理健康,理论上的关注与实际情形中的关注还有一定的差距,幼儿年龄偏小,并没有什么心理异常会暴露出来,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更多的是一种点缀,而没有成为幼儿教育的常态。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将健康教育融合到常规教育活动或生活当中去。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常规教育活动中的健康教育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发生,有了这种意识,健康教育才会真正让幼儿健康。比如说幼儿在园里的饮食,在每天上午九点半的时候,教师一般会给孩子提供一个面包和一杯牛奶,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其中却有着食用的先后顺序、牛奶的温度控制要求等,这就是一种健康意识。
2.健康教育关键在于要适合幼儿的需要,重在引导。在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教师发现成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在成人的意识里,有很多健康习惯必须养成,但对于幼儿而言,每一种健康意识的形成都需要逐步去进行,而不应当不择时机地强加于他们。比如说大人都知道多食蔬菜对幼儿的成长极其有益,但很多幼儿就是不喜欢吃蔬菜。事实证明,这一过程需要帮助幼儿建立对绿色蔬菜的亲近感。研究发现有少数幼儿不喜欢蔬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绿色,而这就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加以培养;还有的幼儿是因为感觉蔬菜难看,不想吃。但有一次教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就是一个青菜叶子上正好有三个小洞,看起来像一个卡通人物的脸,一个孩子看到了这片青菜叶子非常喜欢,一口就吞了下去。
3.健康教育应有机地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研究发现,有时专题性质的健康教育并不为幼儿所喜欢,而此时若将健康教育的思想隐藏到其他教育里,反而能够起到促进幼儿健康意识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园里总难免有少数孩子欺负别人,而相应的又有孩子被欺负的情形。通常情况下教师只当成一般的事件加以处理,但事实上教师也可以从健康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这类事件并形成新的处理思路。比如说以班上一位喜欢欺负弱小幼儿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在他欺负了别的孩子之后,教师通过调查法询问他当时的心里想法,知道他实施欺负行为的心理基础。再则教师通过谈话的方法,让这个孩子想象自己被欺负的情形,以让他感知自己被欺负时的心理。其次教师还积极与孩子的家长沟通,督促家长认识到这样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不健康。
三、读懂幼儿健康教育的内涵
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的途径,进一步触摸到了健康教育的内涵。原来健康教育不只是冠之以健康名称的教育,健康教育的落点应当是幼儿本身,而过程却取决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就是说,健康教育同样存在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直接含义是以幼儿的成长为本,而更为本质的却是幼儿教师首先必须知道怎样想、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健康教育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健康;二是教育。人们理解健康当然离不开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要知道何为身体健康,那就必须知道幼儿的生理成长特点与不同时段的需要,比如说知道幼儿什么时候身体发展较快,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知道幼儿行为背后可能有哪些想法,面对这些想法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