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个向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师或有心、或无意地以教育的名义做着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事。教育教学实践中常见形式主义(播种虚伪的种子)、金蝉脱壳(责任道义的流失)、注重结果(扼杀参与的萌芽)等现象,教师对此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
[关键词]教育行为;教育观念;责任意识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惊四座的一段。作为一名教育者,读到此,心中可谓五味杂陈。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不但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走向真善美,有时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一、只是形式主义——播种虚伪的种子
“圆的周长”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用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先测量出圆的周长,再测量出直径,最后计算出该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这样一组镜头:生1并不在认真操作,在玩他的圆纸板;生2连玩都不玩,而是在翻看数学书;生3在认认真真地测量、计算;生4一边观看生3的操作,一边不时地碰碰他的尺,拉拉他的衣袖。汇报时4个学生都加入了。生1有幸成为第一个发言者,他说:“比值是3.13。”教师高兴地表扬了他:“很好,你很认真。”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他早就知道“老师不就是要一个3.14吗”,为了不引起怀疑,他选择了离标准很近的3.13。不知怎么的,生4也被教师点名发言。他支支吾吾,生2轻轻在背后提示他:“3.14。”生4轻声照说了。教师喜出望外,给了他较高的赞扬:“非常正确,你做得最认真!”教师微笑着问:“还有不同意见吗?”生3说:“老师,我计算的比值是2.98……”教师挥手打断他的回答,不高兴地说:“怎么会是2.98呢?看来,你做得很不认真。”在一片哄笑声中,学生3不知所措地慢慢坐下。望着憨厚的生3涨红的小脸,望着许多学生嘲笑他的眼神,望着生1和生4得意的微笑,作为教育者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冰凉。
动手实践是学习圆周长的良策,但在这个情境中,我们不禁为教者汗颜,这里的动手实践分明是形式主义。憨厚的生3有了这样的体验,会作何感想?得意的生1、生4心中又会滋长些什么?“善于表演,懂得配合”的虚伪特质便在这些教育者无心的教育事件中逐渐培养出来了。所以,作为教育者要经常问问自己,能否少一点急功近利的追求,多一些仰望星空的淡定与从容?
二、只为金蝉脱壳——责任道义的流失
处理好孩子的纠纷,通知肇事方的家长,家长一到校就对孩子说:“你要想清楚,是你做的,老子回家绝不饶你,不是你做的就和老师说清楚!”孩子在这样的诱导下很快就“翻供”了,家长见状更是觉得孩子是“屈招”,赶快和此事撇清关系。鉴于此,事情往往就不了了之了,因为在现代舆论的局势下,教师真的很无奈,我们没有法官那样有效的执行力,有时还会被不善意的媒体推至风口浪尖。殊不知,一次颠倒是非,不负责任的种子便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次次这样的体验和“修炼”使他们“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责任道义的底线一旦失守,没有了敬畏之心,无所不敢时其程度堪称可怕。所以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要把孩子犯的错误看成是洪水猛兽,承担起适龄的责任,学会处理,其实就是一次健康成长。
三、过于注重结果——扼杀参与的萌芽
学校举办才艺节,舞台之大、项目之多盛况空前。笔者的女儿只参加了一个集体项目和一项画画,很多活动她有能力但是却不乐意参加。感觉孩子这样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不行,回家沟通后才知道,她有很多活动也挺想参加的,就是不太敢、怕出丑。得分的项目要是没发挥好,会被老师严厉批评的,所以学生们都不敢也不想参加。
的确,通常学校开展活动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眼中除了孩子个人水平的展示,更注重的是班级荣誉。为了集体荣誉,孩子参赛未发挥好,教师说几句是正常的,但要把握好度。事后要反思,提炼,让团结、专注受到大家的关注,失误的同学要对集体表示歉意。课后给他们一点舆论的保护,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才能保护孩子心头积极尝试的幼苗。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