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方法

2014-04-29 00:00:00刘武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5期

[摘 要]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能使数学教学化抽象为具体,由枯燥无味变得趣味盎然。教师应了解情境教学的定义、特点,从而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兴趣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创设出来的适合教学需要的场景。情境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活力,它用典型的场景,激起了儿童热烈的情绪,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了。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1.形真。情境教学的设计,以青少年儿童为中心,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个性特点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这就要求执教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创设出让学生具体可知、可感,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情境。

2.情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其实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3.意远。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特点就是创意设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不失时机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融入的意境,让学生真正走进教材、融入教材,参与课堂,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4.理蕴。情境教学把教学中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儿童能切身感知的形象,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认知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情境。

三、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传统教育的片面性给人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其实,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1.在活动情境中“玩”数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觉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进行探索、丰富知识。因此,教师应持动态的教育教学观,使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掌握知识中获得发展。

2.在合作环境中“交流”数学。教师应多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3.在问题情境中“连”数学。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4.在生活情境中“悟”数学。数学教学应既要忠实于教材的指导作用,又要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机会。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笔者在讲授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时,有的学生就想到了把两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形来进行比较,笔者由此组织大家采纳这位学生的观点比较。问题一出,学生在小组中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悟出分割的小正方形一定要大小一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创设出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并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