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初期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2014-04-29 00:00:00杨梅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5期

[摘 要]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的难度明显加大。教师可从阅读片段入手,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日记训练入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实地观察入手,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效解决习作起步难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个阶段学生的习作开始由段到篇的过渡,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从阅读片段入手,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总的来说就是两点: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水平的提高能有效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承。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外书中有目的地截取一小段经典的文字片段,并将它设计成小型阅读题,每周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做几题,课上再花几分钟时间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不应光是解答题目,更重要的是欣赏美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今后写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效仿,让学生头脑中对篇章的无形认识变成有形。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得心应手,教师就要注重在平时的阅读片段训练中,引导学生去积累片段中的好词佳句。这样不仅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还能增加写作的兴趣。

二、从日记训练入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年级的学生经常不知该如何下笔,其实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习作的素材。教师可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平常所熟悉的事物作为练笔的素材,写日记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之所以说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练笔形式,是因为它既让学生锻炼了写作,又积累了生活素材,所以我们要把它作为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一周以三次为宜。这样既降低难度,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学生写完的日记教师要及时进行评改,特别是在讲评课上可让他们自己来念所写的日记,教师再顺势指出其日记中的亮点,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大增,习作的信心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爱上习作。

三、从实地观察入手,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从何下笔。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生活积累,缺少观察。所以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实地体验,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三年级的学生对写作的训练是个盲点,很多文章写得不具体,文章的基本框架都不明白,即使在习作课上讲明了写作技巧也无济于事。为此,我们应以指导观察为习作指导突破口。

例如,教学《记一次有趣的游戏》,学生从未写过这样的文章,为此教师可带他们在操场上做一个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指导他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并让学生记住做这个游戏的过程,紧接着第二节课就进行习作指导。习作指导首先从文章框架开始,逐段让学生讲述游戏过程,教师随机点拨,帮助他们正确使用词句,使他们在表达上更完整一些。正因为有了上节课的亲身实践,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了,下个环节习作也自然轻松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便跃然纸上。

又如,指导写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对于这种状物抒情的文章更离不开观察。因此笔者带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校园的菊花坛,并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笔记本,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及自己感悟到的记录下来。笔者则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同时告诉学生菊花的种类、特征、形状、气味等,引导学生用上好词好句进行现场描绘。这样一来诸如: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美丽极了……此类的句子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可见,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把内容写真实了、丰富了,又发现了习作中的乐趣,从而对习作产生兴趣。

当然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作为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努力树立“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给学生一方快乐习作的天地,真正解决他们“无米之炊”的难题。

责任编辑 晴 天